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46章 艰巨的任务
    染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老实到杨广都不好意思去欺负一下。但突厥作为大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藩属国,杨广觉得跟染干搞一搞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回长安的路上,他就开始考虑北巡塞北的诸多事宜。

    为了满足‘高逼格’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是为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杨广拟定了一份壮观的随行清单,其中里面包括了五十万的军队和十万的战马。

    虽然说好只是去看看,但这个阵容,怎么看都像是去砸场子的。

    为了避免染干想多了,杨广觉得很有必要派个人去安抚一下染干,所以跟染干关系非常铁的老将军‘突厥克星’长孙晟,又有事情做了。

    作为难能可贵的专业人才,在杨广上台后就一直拉拢长孙晟。三年前杨谅叛乱的时候,长孙晟的大儿子就在杨谅军中,虽然没有参与杨谅的叛乱,但是长孙晟为了避嫌曾推辞过朝廷委派的平叛命令,而杨广仍选择无条件相信长孙晟。所以长孙晟跟杨素、李子雄一起带兵打到了杨谅的老巢,赢得了杨广更充分的信任。

    长孙晟是一个上面交代任务,他一般都会超额完成任务需求的神奇员工,这一次也没有例外。

    得知自己的老朋友带着皇帝的谕旨来拜访自己后,染干匆忙叫来了身边十几个部落酋长跟自己一起迎接长孙晟。

    虽然两人关系好,但长孙晟只是身为一个传话的使者,就接受这么隆重的接待,染干也是相当给面子了。

    长孙晟与染干相谈甚欢,但他很了解杨广要面子的脾气。如果只是这样接待,他倒罢了,杨广肯定谈不上满意。

    话不好直说,有必要给点提示。

    所以跟染干出了大帐之后,长孙晟低头闻了闻草感慨了一句,这里的草真香啊。

    染干很纳闷,自家地盘自己很清楚,野草能有个什么味道。不过染干还是很实诚的,亲自去闻了闻草,说我没闻到有啥味道啊。

    长孙晟不咸不淡的说,自古天子临幸的地方,各方诸侯都要亲自打扫道路,以表示归顺臣服之心,我看你们留着这些草都没有清理,我以为你特意留下有香味的草来等皇帝来闻呢。

    这种规矩是千年以前的老规矩了,到现在根本没有人实行过,最多只存在于教科书里。很明显,长孙晟是欺负染干书读的少。

    不过染干能被大隋立为可汗,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创造性思维没那么活跃,但理解能力还算不错。他听出来长孙晟的意思,马上表态,说自己本是个粗人,还好有将军提醒,不然差点铸成大错,说完马上拔出自己的佩刀亲自俯下身去割草。染干身边几个原本请来看热闹的酋长,一看自己的老大都去割草了,也不敢傻站着,全部都跟染干一样,抡起袖子开始割草。

    只有长孙晟站在一边,看着在草地里忙碌的各族的贵族。时至今日,长孙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只用一句话,就让这些在大草原上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俯首帖耳惟命是从。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这可是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民族不可想象的谦卑姿态,但长孙晟凭着自己无与伦比的外交手腕,居然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整个隋唐时期三百年内,能对北方外族能强势到如此之境地的,唯长孙晟一人而已。

    长孙晟心满意足的看着还在地里专注割草的染干,他相信这位老朋友一生都不会跟自己的祖国刀兵相向,只要他们俩在,大隋的北疆就会有一个没有战乱袭扰的边境线。

    不过草原民族是一个吃肉的民族不会因为割一次草就便成吃素的民族。长孙晟没有注意到,一双年轻的眼睛,此时也在看着染干。这双眼睛的主人深深的记住了,让这位草原霸主甘愿俯下身去割草的那个人和他背后的国家。

    一种狂热的追求力量的欲望在这双还显得稚嫩的眼睛里开始生根发芽,因为他要用这种力量来抱负这个国家。

    一场祸根,在此埋下。

    拉风之行

    染干跟长孙晟混很久了,也知道举一反三。

    染干觉得想表诚意,光割门口这点草还不够,应该再多割一点。所以带着突厥全族,男女老少齐上阵,把这草从自己家门口一直割到了榆林。

    这个动静是很大的,因为割这么多草已经是一条长三千里、宽百步的巨型便道。以放牧为主的突厥人是很少有做过这么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杨广看染干和长孙晟这么会办事,心里也是蛮开心的。

    染干终于舒了一口气,他觉得总算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带了几千随从喜气洋洋的去迎接杨广。

    可等染干到了榆林,还是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惊了。

    不光是染干在割草修路,杨广那边也是有所准备。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杨广特命宇文恺修建了一个大帐篷。宇文恺是做过大兴城、洛阳城等大型城市的大工程师,做一个帐篷自然是不在话下,如果只是做一个一般大的帐篷,那就屈才了,所以宇文恺做的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帐篷。

    这个大帐篷到底有多大?据记载,此物先装了杨广和他的几千号随从。然后染干来了,带的三千多随从人员也都进去了。随后,宾主逐一落座,中间还空出很大一块地方,里面还进行了各式各样的马戏表演。

    进去近万人,还搞这么多事情,这个帐篷居然一点都不显得跻…

    饶是住惯了帐篷的染干也被此物震惊了,手下远远的看着这玩意儿甚至以为是天上掉下来,恨不得拜一拜才解恨。

    此时染干心中默默地感叹,这难道就是土包子和土豪的区别?

    然而染干做了一回去大观园的刘姥姥,让他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呢。除了大帐篷之外,宇文恺还做了一个‘观风行殿’。

    简单的说观风行殿是一个可以推着走的宫殿结构的大车,类似于巴西狂欢节的彩车,不过要大得多,里面可以站着几百号人。

    虽然我朝的公交车,只要肯挤也能挤百十来号人,但杨广的观风行殿很明显不是为了挤人设计的。里面按照正常宫殿的规格,该有的都有了,只是多了几个轮子,具体多大没有数据,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反正不会很小就对了。

    而且这个大家伙跑起来居然还不慢,隋载此物走起来‘有若神功’。实在是佩服宇文恺的想象能力和制作能力,常人不可及也。

    这是一个即便放在现今我们的文明社会都是非常神奇的东西,当时的草原牧民们更是没见过。对于这个没有见过的东西,突厥人的反应是‘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

    杨广就这样,一路火花带闪电,穿行三千多里走到染干的牙帐。当杨广踏进染干的比他自己的帐篷小无数号的牙帐里,其实也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中原王朝的皇帝,第一次以正式国事访问的身份踏进了草原民族首领的牙帐。

    可以说杨广这一小步,是中国全体皇帝的一大步。

    进入牙帐中,杨广是很激动的,而还有一个人比杨广更激动,正是此地的东道主染干。

    能够亲自迎接杨广倒自己的牙帐,对诚信拜服于大隋的染干来说,是莫大的荣耀,所以接待杨广的外交礼仪也是超规格的。染干亲自下跪向杨广献酒,而他一帮手下自王侯以下按照突厥人的最高礼仪,割肉献给杨广食用,表示诚心诚意的归顺。

    草原人这种习俗挺血腥,肉割下来杨广吃没吃另说,但突厥人的态度还是很对杨广的胃口的。

    杨广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还即兴赋诗一首。此首诗内容个人感觉有些差强人意就不抄在这里凑字数了,大意是拿自己跟汉朝最牛掰的皇帝汉武帝相比,汉武帝不过是打跑了当年的匈奴人,而他杨广则是让现在的突厥人跪倒在自己的脚下献酒割肉,所以他好像要比汉武帝强上那么一丢丢。

    此乃杨广自娱自乐,跟刘彻相比,他还差了好一大截呢。想要超越刘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长到杨广这一辈子都没能走完。

    走路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杨广得对割肉出血的染干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所以郑重送了染干夫妻一人一口大缸。向来喜欢出手阔绰的杨广绝不会只送两口普通的大缸给他喝水用,这俩缸是用纯金打造的,而且不掺假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同时还送给突厥部族二十万匹绢布,其他财物无算。

    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只需要出点医药费的染干这回赚大了。

    恨不能再多割自己几刀的染干感动的痛哭流涕,随即他向杨广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诱惑力的建议:让突厥改易服装,全体汉化,让全族正式归于隋朝的统治之下。

    这个提议是个不得了的重磅炸弹。一个人改国籍加入另一个国家是小事,一个有立政权的国家集体改国籍加入另一个国家可就是重大的事件了。这种事情,在往年从来没有过先例,杨广一旦答应了,必然是要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的光彩事迹。尤其对于好大喜功,拼命想建立自己不朽伟业的杨广,更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不过经过了仔细思考,杨广没有被这个提议带领的‘历史意义’冲昏了头脑,断然拒绝了染干的‘一片好意’。

    染干脑子容易发热,但是杨广还是很冷静的。

    染干的这个提议看似非常圆满,其实可作性并不强。

    如果真的答应下来,那突厥人是在自己的地盘上继续过日子还是全族迁到内陆去?留在他们原来的地盘上,名义上他们又是‘汉族’,如果派官员去他们那里实行统治就可能会跟突厥原来的利益集团起冲突,而不派人去管理其实改不改服装并没有多大意义,还得为新多出来的‘子民’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要是让他们全部内迁,两个民族的习性可不是改一改衣服就能马上变的了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当年北魏就在这方面吃过大亏,天知道这些突厥人来了会出什么事?而且草原就在那里,突厥人不住,自然会有其他人去住的,到时候还得跟新来的什么民族从新建立外交关系。也就是说除了名声好像好听一点,百害而无一利。

    尽管突厥人现在看起来温顺的很,但杨广很清楚这帮人是一群披着羊皮的狼。在震慑突厥的同时,杨广还下大力气在边境修长城的,为的就是防止这帮人脱了羊皮反咬自己一口。

    跟突厥人打交道,凡事都要多留一个心眼儿。所以杨广乐呵呵的劝染干,心意我领了,但你还是乖乖给我看门吧。

    虽然染干被泼了盆冷水,但杨广此次北巡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他向突厥展示了隋朝强大的国力资源,让突厥人拜服在自己无法匹敌的权力之下,并难以升起挑战他权威的勇气,不战而屈人之威,稳定了国家疆界。而且极大了满足了他自己的虚荣心,尽管钱花的真是不少。

    可杨广也把自己逼到了一条装杯的绝路。

    装杯一定要一直装的下去,不然会变成杯具的。

    虽然一样是一路撒钱,但跟南下江都和北巡突厥区别还是蛮大的。

    南下江都是一个的事件,而北巡突厥其实有一系列的连锁事件,而且对整个大隋的后期统治影响都非常深刻。

    其中之一是涌现出一文一武两个外交人才。

    说起来武的这一位,较起真来跟杨广北巡关系不大,但是跟突厥关系非常紧密。

    在杨广上台之后,北方的边境因为有染干看着,还是比较安逸的。不过大草原上并不是只有突厥一族,突厥人不敢乱来,不代表其他族都不敢乱来。

    这次闹事的是突厥人的小弟契丹人。

    大业初年,契丹族兵寇营州烧杀抢掠。敢于摸老虎的屁股,契丹人也是有着一番准备工作的。作为职业强盗,他们抢了就跑,只求占点便宜绝不扩大战果,随后还向大隋发表了一个声明,称此次事件乃族中一小撮的个别行为,和他们契丹族无关,所以他们只是谴责而不对抢劫事件负责,同时希望大家继续保持睦邻友好关系。

    契丹人玩这个把戏是想测试一下隋朝的底线。如果隋朝不追究他们的责任,那以后就可以经常来抢一票,而隋朝要是准备收拾一下他们,他们又没有什么不动产,草原又这么大,大不了跑就是了。

    这种小伎俩,杨广自然看得透彻,不过他并不准备派大部队围剿契丹人,也不准备就这么不了了之。所以他派了一个人去教训一下契丹人,让他们长长记性。

    可一贯出手都很大方的杨广,对赋予教训契丹任务的这个人却表现的异常抠门。他派出去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连随从都没有多指派一人,而且给他的所有支持不过是一封平乱诏书。

    杨广也太不把契丹人当回事了。当时闹事的契丹人,保守估计大概有十万人左右。一封诏书在异国他乡面对十来万男女老少都武装起来的职业强盗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而且接受这个任务的人,既不是名帅杨素也不是老资格的外交家长孙晟,其人名叫韦云起,在当时只是一个简历平庸的官吏。派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可见杨广也不过是想用吓唬一下契丹人,至于能有多大成果,他本人也不抱多大希望的。

    但还是那句老话:事在人为。

    韦云起接受了杨广下发的诏书和艰巨的任务,骑上马奔赴祖国的边境。

    中国历史上少有记载的传奇一战,就此开启。

    韦云起拿的这封诏书,是杨广写给染干的。大意是契丹人是你的小弟,现在犯了事你这个做大哥的应该管一管,至少派人去吓唬一下,不然可影响咱两家的关系。

    看到杨广的书信,染干自然不敢怠慢。虽然杨广只派了一个人,但染干非常给面子的出动了两万骑兵,而且全部由韦云起统领。

    韦云起的军事基本功非常扎实,得到两万突厥骑兵指挥权之后,就把他们分成二十个营,五个营为一组又编成四道,组成方阵互相间隔一里并进。

    一切看起来都非常顺利,但这支突厥队伍中还是有很深的安全隐患。

    因为染干派这两万人是给杨广面子,这两万人出来是给染干面子,但他们没必要给韦云起面子。这帮突厥骑兵跟这位韦大人并没有交情,而且韦云起突厥语都说不利索,为何要听从你韦大人差遣?

    而且,这帮突厥人对攻打契丹人的积极性并不高。两方虽然不是同族,但却都是草原民族,搁在几年前那都是结伴南下抢劫的兄弟部队。现在挨抢的是隋朝,却让他们突厥人来出这个头,心里也不平衡。故而人虽然来了,却是不情不愿不是很合作的态度。

    韦云起对这些突厥人心中的小猫腻看的透彻,所以在排兵布阵之余,还下了一道军令,所有部队必须听鼓前进,听角停止,如果没有他韦云起的命令,一匹马都不许随意乱动,否则军法处置。

    在隋朝的军队中,军纪一般都很严格,像在杨素军中下这么一道命令,下面的士兵肯定是不打折扣的执行。而突厥人懒散惯了,听到这些命令很不适应,所以很多人不太当回事。突厥中一个中层小干部就没有听韦云起的号令,被韦云起抓了起来。

    韦云起问此人,听没听过他下的军令。问题问的比较多余,因为他把这道军令在队伍里三令五申传了多遍,把突厥人耳朵都磨出茧子了,没听过除非是聋子。

    小干部老老实实回答说听到过,下次一定注意。

    没有下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