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67章 错误
    很快两位宿敌就展开了第一次交锋,王世充带着五万新打磨出来的淮南精兵进攻李密所在的瓦岗军重要根据地洛口仓。由于李密对这个新冒出来的家伙不是很了解,在跟王世充的初次交战中迎战不利还吃了大亏,连深得其信任的部下柴孝和都在此役中意外身亡。初战得胜,王世充干脆也不走了,大摇大摆的就在洛口仓附近安营扎寨,一副我就在这儿,你能奈我何的挑衅态度。

    李密愤怒了,出道以来他还是第一次碰到敢这么跟他挑衅的家伙,他摆正了姿态,下决心要把失去的场子给找回来给这个狂妄的家伙一个‘历史教训’,所以他开始认真的跟王世充打擂台。可结果还是出乎李密的意料,他居然只能跟王世充打个平手!在往后的一百多天里,李密与王世充大仗小仗交手六十余次,可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没能奈何的了谁。

    不管是李密还是王世充都已意识到,对方是和自己一个重量级的战场高手。他们这种级别的对抗,普通的战场得失都可忽略不计,唯有抓住对方漏出致命破绽,一招之内便可分出胜负,而这种机会不可强求只能慢慢等待。

    最终等到了这个机会的,是王世充。

    最先等到了这个机会的,是王世充。而这个机会就是,李密谋杀了翟让。

    其实王世充早就知道李密和翟让之间的矛盾是其最大的软肋,可他一直苦于不知怎么才能把这个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万万没想到还没等他利用起来,李密就把翟让给干掉了。王世充视李密为人生之劲敌,失望之余,还附赠李密一条评语“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固不可测也”。

    不管李密是龙是蛇,他既然杀了翟让,瓦岗军内部多少会出现一些问题,这还是王世充可以利用的地方,按王世充的性格,一定会暗中搞点什么事情出来。这也是李密已经想到的事,他料定王世充会趁着瓦岗军内乱有所行动,故而谨慎的在自家营中严守,防止王世充偷袭。可是李密等了一天王世充没有来,李密等了一个礼拜王世充没有来,李密狠心等了一个多月,王世充还是没有来…这就很奇怪了,就是平时他们都打了好几次了,可现在倒好,王世充居然没有任何动作。

    以李密对王世充的了解,要他这一个月什么都没干是不可能的,那王世充到底做了什么,会有什么阴谋?没有任何线索,李密怎么想都理不出一个头绪。

    终于事情有了转机,有一股王世充的士兵过来投降瓦岗军,李密迫不及待的向他们询问,王世充到底在干什么!这些士兵只是普通的士兵,王世充到底有什么计划,他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他们只是告诉了李密,这段时间王世充一直在大量招募士兵,并无缘无故的犒劳士兵。

    从降兵给出的信息来看,没有什么特别异常的地方,好像说了就跟没说一样。可对于像李密这种思维能力明显高于正常标准的人来说,这些零散破碎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已足够他整理出一条的脉络清晰的逻辑线!

    李密十分肯定而狡黠对身边的裴仁基说“我差点就上了这个奴才的当!这一个多月来我一直不出兵,王世充的粮草肯定会接济不上了,他这个时候还大量招兵犒劳士卒,一定是想趁夜偷袭仓城!”

    名侦探李密所料一点不错,他占了洛阳的主要供粮中心,致使洛阳的粮食越来越紧张,情况非常严重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城里饿死的人有两成左右。王世充的大后方粮草供给如此困难,可以分给他的军粮也是少的可怜,所以他确实是想孤注一掷多抢些粮食填肚子,可惜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绝密的情报竟然会被李密给推算了出来。

    就在李密分析出王世充会夜袭的当天晚上,王世充果真就来了,并遭遇到李密特地为他准备的伏兵王伯当所部。

    得知李密竟然会派兵伏击他,王世充大吃一惊,不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冲。既然王伯当是伏兵,自然不会让王世充轻易闯关,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王世充损失惨重,手下大将费青奴当场阵亡,士卒也被砍掉了千人。

    在这一刻,王世充很想哭,明明他才是偷袭的一方,剧本不该是这么演的啊!受到打击的王世充非常郁闷,不过有一个人比他还郁闷,那就是他的老板洛阳留守越王杨侗。

    杨侗岁数虽小,可也明白洛阳里其他将领都不是李密的对手只有王世充是他最靠的住的打手,如今王世充遭遇惨败,他更是非常紧张,所以派人去军营慰问一下刚灰溜溜逃回来的王世充,目的无非是鼓励鼓励王世充,希望他能仔细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下次再好好打。这其实跟孩子没考好,家长不敢打不敢骂,可是又有点责怪孩子不争气,是一个意思。

    考虑到杨侗跟王世充的年龄差距,王世充就算是脸皮再厚也会脸红,得着个借口搪塞过去。王世充就推说此次战败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兵力实在是不够用,所以战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也是一个意思。

    不过王世充是个应付事儿的‘孩子’,杨侗却不是个含糊的‘家长’,既然你说兵力不足是主要原因,那好,我给你兵就是了!杨侗一口气从洛阳调拨了七万大军归王世充指挥,而且这七万人都是洛阳的主力部队,其中的主要将领杨威、王辩、霍举、刘长恭等都是杨侗留着防御李密压箱底的宝贝疙瘩,如今全部都投了进去也是压出了老本了。

    王世充本来只是想说说而已,他也没想到杨侗会这么认真,不过话已出口,兵都派到自己跟前了,也不能跟杨侗说他只是开开玩笑吧。而且在实力大增的情况下,王世充也确实想好好的给李密点颜色瞧瞧,赶紧找李密在洛北又干上了一场,并且还真的打赢了,遂占据巩县与李密隔洛水相望。

    兵力比以前多了将近一倍,又是旗开得胜,王世充开始嘚瑟起来了,他觉得现在就是干掉李密最合适的时机。

    大业十四年(618年)正月十五,王世充下令所有部队搭建浮桥渡洛水,向李密发起总攻。按照王世充心中的演算,此战他的优势还是蛮大的,基本是一次十拿九稳的战斗,即便不能全歼李密也能把他的瓦岗军赶回河南老家。可惜王世充过于急功近利,根本没想到部队规模太大,反而是他的劣势。

    就像杨广带着百万大军攻打高句丽一样,部队规模太大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各个军团之间很容易动作不协调。这支联合部队王世充刚入手不久,里面的几位将领之前都是各自为战,让他们马上配合的紧密无间还是有点难度的,何况他们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还得搭着浮桥过洛水。建浮桥是技术活,有人搭得快也有人搭的慢,搭的快的选手过了河就抄家伙干架去了,根本没时间去等搭桥慢的队友,以至于隋军在战场上毫无队形和纪律可言,全都乱成了一团浆糊。

    王世充看到部队陷入全面混乱,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赶紧鸣金收兵。王世充本意是想从头再来一遍,然后好好的打一次,可他没想到,这是他犯得一个更严重的错误。

    隋军虽说队形混乱,战斗表现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王辩所部,已经从瓦岗军的防线撕开了一个口子,马上就要攻进李密的营帐了,可惜战场情况实在太乱,王世充没看到。王辩的耳朵比王世充的眼睛要好使,他听到了收兵的号令,虽然击溃李密的机会只在眼前,但作为一个有职业素养的军人即便有一万个疑问,也只好放弃跟随大军一起撤退,而这次撤退即将成为隋军的一场噩梦。

    隋军撤退途中必然要走的路,还是他们刚搭好的浮桥。隋军人很多,浮桥却很窄,当时的场面又非常混乱,也没有党员站出来组织一下谁先走谁走后,更可怕的是瓦岗军看他们居然要撤退,还带着刀枪棍棒来欢送一下。瓦岗军都没怎么打,只是吓唬了吓唬,隋军就更惊慌失措了,对他们来说留下来就会被砍死,只有赶紧上了浮桥才有机会活下去,所以出现了严重的推搡现象。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把人家推到了说声对不起就好了,但数万人互相推搡那是要出大事的,无数隋军被推进了河水之中。当时正是数九寒冬,掉进水里不冻成和路雪也得变成巧乐兹,基本没有存活的希望,战友的惨死更是刺激了幸存者的求生本能,场面变得更加凌乱,甚至连很多浮桥都被毁坏了。这场灾难持续扩大,不幸被洛水溺死的隋军达数万人,其中还有包括王辩在内刚提到的几位隋军将领。

    转瞬之间隋军全线溃散,连洛北的营地都无法防御,只能选择撤退。王世充被这场悲剧给吓傻了,他刚跟杨侗要来了兵力,竟会被败的这么彻底,何止是惨,简直就是惨!惨到他根本就不敢回洛阳见杨侗,想去河阳先躲一阵再说,可倒霉催的半夜又遇到一场寒雨,军中物资短缺,一直晚上又冻死了几万人,等王世充到了河阳,只剩下几千的残兵败将。

    所有老本几乎都赔的净光净,王世充不是想哭那么简单了,因为这些‘本’不光是他自己的还有他小老板杨侗的。出了这么大的篓子肯定是要付责任的,而且还没人能跟王世充一起分担,这口黑锅全都得由他自己来背。

    责任躲是躲不掉了,王世充干脆在河阳自己把关在监狱里向杨侗请罪。自己关自己那是能关得住的吗,像王世充这么鸡贼的人,搞这种形式主义无非是想向杨侗表明一个态度再看看杨侗是个什么态度。

    损失这么惨重,杨侗也是特别心疼,可处置王世充他更为难,因为现在一个能顶用的将领都没了,不管好不好只能接着用王世充。遂派人给了王世充特赦召他回洛阳,不但没有惩罚还给他金钱美女加以安抚,表示绝对不会秋后算账。王世充这才放下心,可也不敢轻易出战。

    仗打完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王世充和杨侗是愁家,欢喜的是李密。

    战争胜利之后李密驻扎进了他之前一直没有攻下来的金墉城,并将这里设置为瓦岗军新的大本营。李密开始巩固城防,还大张旗鼓的庆祝,钟鼓之声连洛阳都听得很清楚。杨侗心里不是滋味,还派段达和韦津带兵去给李密捣捣乱。段达是知名的‘跑跑将军’,而韦津更连将军都不是,职位乃是民部尚书,也就是隋朝的财政部长,杨侗派出这么两个人也是洛阳真拿不出用不上的人了。以段达和韦津的能力根本不至于给李密添乱,最多算是李密打败王世充之后的添头,很快韦津就战死,而段达对敌经验丰富,侥幸逃回了洛阳。杨侗这次冒头挑衅对李密可以说不痛不痒,但这意味着洛本没有了能和李密正面对抗的实力。

    李密胜的实在是太彻底了,他在金墉城迎来了隋朝方面最大规模的投降浪潮,如著名建筑大师宇文恺的儿子宇文儒童、河南留守柳续、河阳都尉独孤武都、河内郡丞柳燮等,这些列出来的隋朝官员只是投降名单的一小部分,简单的说河南、河北和山东基本上全都是李密的地盘。此时瓦岗军已扩编到了三十万人,要注意,这三十万不是用难民凑人数凑出来的,而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成熟部队,并且还是这一时期中国境内最强大的部队。也就是在这一刻,瓦岗军势力达到了最巅峰。

    李密的威望也空前高涨,其他山头的义军首领如孟海公、徐圆朗、朱粲等,包括李密的下属裴仁基,都纷纷给他上表,您都这么牛了,要不然直接当皇帝算了。李密也很想做皇帝,可他还是拒绝了大家的‘好意’,悠悠然的说了一句“这事等我平了洛阳再说。”(东都未平,且勿议)

    李密骨子里还是有一股傲劲儿,在小小的金墉城称帝算什么,他做皇帝当然是要在洛阳那样的首都里做才有范儿。而且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拿下洛阳只是个时间问题,还是个短时间问题,不会拖太长。所以话说的有点装,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李密都觉得自己这句话没装的太过分。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李密错过了他一生中唯一一个可以过把皇帝瘾的机会,而且李密也绝不会想到,他将很快从那不胜寒的巅峰跌落到无底深渊。

    公元618年,是个多事之秋。虽然总的事情没有第二年(619年)多,不过全是大事儿,可以说这一年是隋末乱世的转折点。

    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自然就是杨广死在了江都之变中。老皇帝的死讯传到了洛阳,越王杨侗和留守的大臣们抓紧时间大哭一场,然后众望所归继承了他爷爷的皇位,成为隋朝的新一代皇帝。

    在这一时间段,一共有三个大隋皇族登基称帝,分别是李渊推立的代王杨侑,宇文化及推立的秦王杨浩,最后才是留在洛阳的越王杨侗。按时间来看,杨侗称帝登基的时间是最晚的,但是按照合法性来说,杨侗应该才是隋朝最正统的接班人,至少当时还没有人去胁迫他这个皇帝。

    可杨侗这个‘比较正统继承人’,当的并不轻松。隋朝所有的烂摊子都压在了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身上,杨侗显然是扛不住。别说重新安定天下,就连这个在洛阳的隋朝‘临时,杨侗也安定不了。

    自隋朝立国以来,朝堂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把最得势的几个人称为‘X贵’。其中的‘X’是个个位数变量,会随着政坛实时变化,一般在5-7之间,当然也有可能数字不变,但具体的成员变化很大,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刚开始能进入到‘X贵’排名的人,都还是很厉害的,比如高熲、杨素等等,可越到后来质量越次,连裴蕴那种级别的人都榜上有名,已经可以改名叫‘X便宜’了。不管是贵还是便宜,搞这种排名,也算是隋朝的官场传统,就在洛阳这新朝廷的一亩三分地上,也出现了一个‘七贵’。洛阳‘七贵’都有谁,你不用全记,里面有五个基本就是打酱油的,剩下的两个其中之一既王世充我们已经很详细的介绍过了,而另一个叫元文都,我们将不太详细的介绍一下。

    杨侗性格宽宏仁厚,对身边的人有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心,即便是王世充打了那么大的败仗也没有受到什么处分,反而多加安抚还加以重用,把洛阳的兵力都交给了王世充统一管理,实在是个有包容心的难得的好孩。如果再给杨侗十年可能他就成为为一位英主,可现在他再好,也只是一个孩子,而在政坛上人好,是不占优势的,反而会是一个劣势,因为性格宽容也可以被认为是软弱。杨侗虽然原谅了王世充所犯的所有错误,可他还是很明显的感觉到王世充对他态度却越来越不尊重,在朝堂中大呼小叫趾高气扬,甚至想独断专行。杨侗不傻,他知道这是因为杨广死后,王世充有点看不起他这个小屁孩掌权。所谓催人早熟,为了防止他被架空,杨侗找了元文都来制衡王世充。

    元文都何许人也?嗯,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人物,一直到他成为‘七贵’之前,历史对他的记载基本是空白的,属于没干过什么大事的‘某人’级别,想靠他来制衡‘牛人’级别的王世充,无异于痴人说梦。可这位籍籍无名的‘元某人’还是干成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宇文化及在江都无所事事的呆了一个月左右,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对这个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家伙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由于宇文化及身边的人,尤其是军队的家眷大部分都在洛阳,所以宇文化及要做的事,就是回洛阳。

    当消息传到了洛阳,引起了非常激烈的反应。宇文化及在那一小段时间里名头可是不得了的,弑杀皇帝的主谋这顶帽子不是一般的高,知名度甚至一度超越了李密,是为当时天下第一号乱臣贼子。宇文化及的品牌商标打得够响亮,不但能唬住后世不明真相的观众,也唬住了当时还不了解情况的洛阳群臣。

    前面的李密都对付不了,现在又派来一个宇文化及,这是不能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情况,一时间洛阳人人自危,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下洛阳肯定是要失守了。

    杨侗也是这样认为的,着急的不行又想不出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元文都站了出来,说他认为有一个人可以挡住宇文化及。

    杨侗一下抓住了根救命草,赶紧追问到底是谁有那么大本事?

    元文都说还能有谁,李密呗。

    不错,李密确实可以挡住宇文化及,可是李密凭啥帮我们?

    如果我们招降了李密,讨伐叛逆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情。

    招降李密?杨侗第一感觉是元文都是不是被吓傻了,这怎么可能呢!

    元文都耐心的跟杨侗解释,他们能走的通的路,只有这一条,跟可不可能没有关系,况且招降李密不过是送封信过去,李密不同意也没更大的损失,可以试一试。

    杨侗一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亲自写了一封诚意满满的信,给李密送去,希望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一起对付宇文化及。

    信是送了出去,不过杨侗是不抱希望的,让李密投降这种事太扯了,可他没想到的是,李密居然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