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68章 投降
    李密不但同意投降,而且还是‘大喜’,不但写了一封忏悔信,还上交了一名‘战犯’做投名状,那反应就像被老僧点化了一般,看起来态度特别诚恳。当然,我们在排除李密突然中风或者脑部意外受损影响到了智力水平等特殊情况后,完全可以推断,他投降杨侗肯定是有猫腻儿的。

    其实杨侗说不说,李密都要先他一步跟宇文化及交手,因为李密把洛阳看做是自己嘴里的肉,不可能吐出来让别人来吃,谁敢跟他抢,他肯定就跟谁拼了!不久前李世民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会从洛阳撤兵的,现在宇文化及来了,李密当然视其为跟他抢食的大敌。

    既然横竖都要跟宇文化及干一仗,那先假装被杨侗诏安并不是什么坏事,还能防止洛阳的人出来在他背后搞小动作。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招降李密,杨侗是真舍得下本,李密还什么都没干呢就被封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等各类能封到极致的职务和称号。明白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时候这些职务和称号跟‘光荣证’一样不值钱,真正打动了李密的,是杨侗最后一个条件:只要打败了宇文化及便招李密进洛阳辅政!

    即是说李密解决了他必须要解决的对手,还能附加一张免费进入洛阳参观的入场券,这买卖太划算了!

    李密笑眯眯的接受了杨侗的册封,一个华丽的转身,从天字号大逆贼变为新朝‘第一柱石’,迎击‘野心勃勃’的另一个‘天字号大逆贼’,宇文化及。

    没有了后顾之忧,李密将所有瓦岗军的精锐都调来对付宇文化及。他推断宇文化及从江都远道而来必然粮草供应不足,所以采用打持久战的基本策略,也不主动进攻,主要部署都是重于防守。宇文化及到了河南后,急于站住脚跟取得粮食,选择进攻黎阳仓城,李密早已料到他会如此,派了稳健的徐世绩去黎阳仓城驻防,同时还亲自出马当宇文化及攻城的时候在其背后捣乱,就是不让宇文化及抢到一粒粮食。

    此刻李密的作战风格和他以前大不相同,有点过于保守了,主要还是宇文化及弑君的名声太过响亮,李密对宇文化及又不太熟悉,所以想先摸摸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方主将的情报是非常重要的,可摸了一段时间后,李密对宇文化及还摸得不很透,他便想用更直接的方法来加深对宇文化及的了解。当时两军中间虽说隔着一条河,但离得还是很近,说话声音大一点对面都听得清楚,所以李密屏气凝神隔着河大声训斥宇文化及,把他杀了杨广的事引经据典、添油加醋,还运用排比、对偶、反问、借代等多种修辞方式,骂的不亦乐乎,为的就是看看宇文化及会有什么反应,进而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对手。

    可李密骂了半天,嗓子都有点哑了,对面就是不回话,等李密都有些气馁了,宇文化及才气呼呼的说了一句“我跟你之间是对战相杀之事,何必做那些书面文章!”。

    听了这句话,李密用手拍了脑门还往下划了一下。他才反应过来,宇文化及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嘴里没词儿,聊不动,他这么小心翼翼对付的敌人,原来只是一个脑袋空空的白痴…

    既然知道了宇文化及脑子不开窍,那就好办了,李密有无数的办法可以玩死他。为了起到最好的挑逗效果,李密选了一个智商含量最低的计策,他知道宇文化及军中粮食就快要吃完了,便派人跟宇文化及商量和解,跟宇文化及称兄道弟还拍胸脯说兄弟的军粮我包了。这位在戏说中‘奸诈狡猾’的宇文化及实在是单纯的可爱,李密说啥他就信啥,还开派对狂欢,大吃特吃开始庆祝,并傻傻的等李密来送粮。可李密的粮食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最后宇文化及等来的是一个在李密手下犯了事投降过来的士兵,这个士兵带来一个让宇文化及无法接受的残酷消息:根本就没有什么运粮车,李密就是逗逗他、玩玩他。

    宇文化及从出生以来从未如此愤怒过,因为没有人在那么侮辱了他人格之后还这么侮辱他的智商。宇文化及被愤怒冲晕了,粮食也不要了仓城也不打了,全军调转枪头豁出一切去打李密,以解心头之恨。

    此时宇文化及放弃攻城去打李密,看似失去理智,但实际上他在无意间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李密没想到他居然这么愣。按照李密的设想,宇文化及在粮食短缺之际应该撤军等待后军的粮草接济,没想到他根本去想什么合适不合适,居然要拼命,所以李密迎战准备工作做的不充分,慌忙之间跟宇文化及交手。

    两军战斗的地点是在童山,童山不是山的具体名字是没有生长草木的山丘统称,可以理解成是一块土疙瘩,李密虽是防守一方,在童山却没有什么防御优势,只能跟宇文化及的骁果军对碰。别看宇文化及没多少斤两,可他手下的军队毕竟是杨广一手打造的隋朝精锐部队骁果军,单兵战斗力是没得挑剔的。尤其是这种无脑厮杀的战斗,拼的就是个狭路相逢勇者胜,李密在童山之战充分领略了骁果军凶悍的战斗能力,只能勉强打个平手,最后甚至连身边的亲兵都被冲散,自己也中箭坠马。

    李密算是战场上的箭靶专业户,常常中箭,不过以往都还有医护人员上来包扎伤口,而现在敌人马上就扑过来补刀,眼瞅着这条命可真要报销了,此时李密只能祈祷有人可以‘英雄救美’。

    李密肯定不是美女勉强可以算个美男,但他身边还是有一位真英雄——瓦岗军第一悍将秦琼。

    秦琼之威名真不是白给的,他不但挺身而出击退了围上来的敌兵救下了李密,还重新组织起瓦岗军发起反攻。在这场比拼骁勇的战斗中,秦琼的彪悍重新燃起了瓦岗军的战斗意志,扳回了之前的劣势,并给予骁果军以痛击。

    神奇的战场又一次出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逆转,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瓦岗军,而骁果军的主帅宇文化及可没有秦琼那般可以给全军加BUFF的逆天技能,一看形势不对有点打不过就想撤了,起码可以保住本。

    终究这个不太过分的愿望也没有实现,童山之战是宇文化及跟李密的最后一战。由于粮食短缺,宇文化及对军队的控制力又大幅度下降,在战后纷纷逃亡或投降到李密那里去,十万骁果军最后来留在宇文化及身边的不过两万多人。

    可惜了这支隋朝倾力打造的王牌军队,骁果军从组建之后一共就经历了一次自我和一次失败的对战从此就不光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果换一个稍微有点能力的领导者他们很可能会打出不一样的成绩,谁让他们偏偏摊上宇文化及了呢,跟对领导真的是很重要的事。

    李密跟宇文化及这样的对手居然打到身负战伤还差点丢了性命,不可谓不惨胜。不过李密还是很冷静的,宇文化及跑了也没去追,因为这个人并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标只有洛阳。

    此番得胜,李密最大的收获不是打败了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军而是得到杨侗让他进入洛阳的承诺。只要能进入洛阳,李密的选择是很多的,他可以顺势拿下洛阳让杨侗禅位称帝,就是有点累历史上的名声也不大好听。当然他也可以打着隋朝正统的旗号去清剿各地已不足为患的余孽叛军,如今北方周边成点气候的叛军都是认他这个大哥的,仍忠于隋朝中央的地方郡县也没道理拒绝他的橄榄枝,安定隋朝的乱世会更容易,这个选项虽没有当皇帝过瘾但相对轻松,而且李密还会成为新朝廷的第一功臣和第一权臣,历史上的形象也会很光辉和积极上升,不是不能考虑的。

    不管李密作何选择,能进入朝思暮想的洛阳,都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他留下徐世绩防备宇文化及回来捣事,便向洛阳进发。可刚走到温县,李密突然改主意了,洛阳不去了,转而回到自己的新根据地金墉。

    这跟手撕一张刚买到中了五百万的彩票一样,是非常肉疼的事情。李密会放弃这次进入洛阳的机会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刚得知在他跟宇文化及对撕的时候,洛阳里也发生了一场‘战

    李密跟宇文化及掐架的战报全部实时向洛阳发送,投诚的态度看起来还是很有诚意的,隋朝上上下下都觉得李密是真的回头是岸,所以李密打了胜仗洛阳里就欢天喜地的庆祝,比他们自己打了胜仗还兴奋。在这喜庆的氛围下只有少数几个人闷闷不乐,比如王世充。

    作为李密的死敌王世充有很多理由笑不起来。王世充的存在感完全依赖于杨侗需要他去对付李密,要是李密真投过来了,那他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而且李密得势,以他们之间的过节,王世充日后也必定不会有好果子吃。故而王世充看到李密的捷报那表情比哭丧都难看,天天跟他的部下煽动对李密的负面情绪。王世充的军队和王世充的立场是一样的,他们跟瓦岗军之间的仇恨颇深,互相都是血债累累,原本还占个府军对叛军的心理优势,现在要变成友军,都很不忿,加上王世充的挑唆更是非常抵触。

    元文都知道王世充干的事情就不是滋味了,他平时总以策反李密的功臣自居的,王世充对李密的怨念这么深,难保不会对自己有什么过激行为,为了以防万一,元文都决定把王世充干掉。

    也不知道元文都平时都是受的什么教育,他跟王世充的矛盾还在口角阶段就要把人给干掉,真是比黑社会还黑。既然做了这个决定,元文都的下一步就是拉人入伙一起干,首先他拉来的人是卢楚。卢楚跟元文都一样是‘洛阳七贵’之一,两人经常一起配合工作,是玩的很好的伙伴,不过两人合计了一下觉得光他们人还不够,决定扩大团队规模,多拉一些人比如除了他们和王世充王世充以外的其他几贵,皇甫无逸、段达等。

    做过项目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盲目扩大团队规模是有风险的事情,只要有一个人跟团队不是一条心,就有可能把整个项目给搞垮,元文都团队里的这颗老鼠屎是段达。

    这位绰号段姥姥的段大贵人,在隋末大舞台上的一号著名龙套,多个历史事件都有他的身影,时不时就会摘出来提两笔,想忽略掉都不太好忽略。可段达的演技实在是不敢恭维,他性格太怂了,听了元文都的计划,暗自掂了掂斤两,觉得他们几个加一块都没王世充一个人重,所以转手就把元文都等人给卖了,派女婿把他们的计划原封不动的全告诉了王世充。

    王世充一听元文都要谋杀他,立刻就炸毛了,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当天晚上就调集军队发动。大家住的都很近,王世充搞几万人去动静那么大,元文都也很快听到了风声,慌乱之间跑到杨侗的寝宫,寻求庇护。还被蒙在鼓里的杨侗听闻事变大吃一惊,他把所有还能控制的军队都交给元文都,让他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元文都派出的将领一拨又一拨,可那些小猫小狗不是打不过王世充就是干脆投降了,一个顶用的都没有。元文都咬牙决定带领皇宫的宿卫士兵自己上,他的计划是从后门去包抄王世充的背后。计划蛮好的,可他到了后门,守门太监告诉他钥匙丢了,门打不开。元文都没辙,只好在原地等太监去找钥匙,一直到天都快亮了,钥匙也没有找到。元文都突然想起他主要的工作来不是找钥匙的而是去打王世充,所以又跑去前门,而他刚走到一半,王世充就攻进来了…

    估计元文都在死的时候都还在想那把见鬼的钥匙到底去哪了。书读到这里我也是很纳闷。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不知道城门那把锁到底有多坚固,就算撬不开把门拆了好不好?又不是自己家的,有啥舍不得的。这是打仗呢,锁门这么管用王世充是怎么攻进来的?这不是钥匙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水平问题。退一步实在没办法早点去前门堵一堵也好,最后搞得这么被动。

    元文都的其他小伙伴,像皇甫无逸看到形势不对,赶紧就跑,临走的时候还拉上卢楚。皇甫无逸的这支援手是很宝贵的,事态紧急他连老妈和老婆都没来得及带走,能想起带上卢楚也算够仗义,而且他也确实活了下来,最后混的也不错。不过卢楚拒绝了皇甫无逸的好意,理由是他和元文都有过约定“若社稷有难,誓以俱死,今舍去不义。”,所以他目送皇甫无逸离去自己留在官署中,任何很快被王世充找了出来剁成肉泥,虽事未成,也不失为一条汉子。

    洛阳城中这次,以王世充压倒性优势,一夜之间便完胜。王世充还假惺惺的跑去跟杨侗和他妈诉苦,打包票自己绝无二心。此话就是欺负杨侗这孩子,此前朝中还能算跟他平起平坐的几大‘贵人’不是死就是逃,要么就是为他马首是瞻,忠于皇室的亲兵都解决的差不多了,杨侗手里没有任何可以掣肘王世充的底牌,终究只能像他的兄弟一样成为傀儡玩物。在这一晚王世充斩断了隋朝作为国家政权的所有纽带,成为洛阳这座孤城的实际掌权者。

    泱泱大隋已经凋零到这个程度,也是到了该彻底灭亡的时候了。

    李密在温县得到就是王世充的消息,而且王世充的动作很快,李密还没回到门口,洛阳已经姓王了。李密还没有天真到,王世充都控制局面了,还巴巴的去找杨侗兑现支票,索性就把支票撕了,想要什么还是得自己抢。

    事情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李密仍在金墉遥望洛阳,他的对手还是那个隔壁的老王。

    虽然打乱了原先的计划,李密也没觉得有什么可惜的,因为目前他还是占优势。王世充不过是他的手下败将,洛阳又刚经过了一轮内讧,各个方面都有损失,

    兵在于精而不在多,王世充从请战的士卒中,挑选了两万人组成敢死队,由他自己亲自做队长,出兵偃师去寻找跟李密决一死战的机会。

    李密得知王世充居然不顾一切的跑到偃师,也清楚他这是要来拼命的,而且很可能马上要打的就是他们俩的最后一次决战。事关重大马虎不得,李密觉得有必要开个会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老将军裴仁基第一个开始发言,他认为此次王世充带了兵求战是非常可笑的行为,因为兵从洛阳出来了洛阳必定很虚,所以根本就不用管王世充,直接兵分两路一路堵住王世充东进路线,一路向西打洛阳就好了,如果王世充回来我们就按兵不动,如果他又出来那我们继续来这么一套,反正我们兵比他多,完全可以玩死他。

    李密对裴仁基的精彩发言做出很高的评价,但也谈了谈他自己的看法。李密认为此时并不适合打洛阳,他的理由有三个,其一是东都军队装备精良城池坚固没那么好打,这一点瓦岗军已经亲身体验过很多次了,其二是王世充带兵深入他们腹地,终究是个安全隐患,如果攻城不利可能陷入两线夹击的困境,其三是他们的粮食就要吃完了,打仗一定会抱着必死的决心,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很顽强,不宜跟他们硬碰。而应对策略也很简单,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只需好好防守,不跟王世充打这一仗就好了,等他们过几天粮食都吃完了,自然也就完蛋了。

    公道的说,李密的策略有点阴损,却也是最好的计划,如果真执行了,王世充可能都坚持不了半个月。可这次作战会议,并没有在李密发言之后结束,随后发言的同志们,如陈智略、樊文超、单雄信等人,都认为应该去跟王世充打这一仗。陈智略和樊文超要求打仗是因为他们都是刚投降过来的骁果军,在李密这里除了白吃白喝,还没做过什么像样的成绩,所以希望能争取一些立功表现,而单雄信可能就是闲的蛋疼,并且考虑到他之后的表现,没准还收了王世充的钱。不管这三人都怀着什么心思,他们的建议还是得到了绝大部分与会将领的,大家都觉得优势这么大不该认怂。

    那么问题来了,李密是要坚决执行自己的计划做出理智的判断,还是被大部分人的意见绑架去打那场看似热情洋溢但实际并不划算的战斗呢?

    最考验决策者决策能力的场景发生了,在会议室里高昂的战斗呼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李密的心理防线,最终李密还是决定迎合群众们的呼声,移师邙山和王世充一决雌雄。老将军裴仁基还有著名谏臣魏征苦苦相劝(当时魏征地位还比较低,托人递话可是没被搭理),依然没有改变李密的决定。

    李密改变自己的初衷,一是为了面子,二是也是考虑到,他和王世充两军的实力对比还是蛮悬殊的。王世充带到偃师的两万人,说是精兵可只有两千匹战马,绝大部分都是没有马的步兵,而李密这里光带着马投降来的骁果军就有将近两万人,打野战根本不虚。

    按道理讲,李密的理由是占得住脚的,可他没想到他想到的事真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