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318章 将星陨落②
    黄公略少年时性情刚烈,一言不合,拔拳相向,经常惹出事端。

    其父是个落魄秀才,父亲为他讲起张良路遇黄石老人、折节奉师的故事,说:“你脾气暴躁,心里藏不住半点秘密,这样只能做绿林好汉,当不了大英雄。”

    父亲的话,令黄汉魂羞愧难当。此后,他改名黄石,字公略,发誓以精通韬略的张良为楷模。

    黄公略从小爱读兵书,十七岁离开湘乡到长沙投奔湘军。

    在湘军中,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一一彭德怀。

    1927年春节过后,黄公略通过了严格的考试,被黄埔军校高级班录取。

    黄公略和彭德怀都是坚定的革命者,他们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公略还参加了广州起义。

    1928年2月,黄公略从黄埔军校毕业,由已升任团长的彭德怀推荐担任随营学校副校长。

    黄公略办军校,军政并重,除教授战术、地形、筑城、兵器等四大教程和操典、野外条例、内务条例、射击教范等四小教程外,特别重视政治课的教育。

    他经常讲授国民革命的任务、对象和前途,讲授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和农民运动的特点,启发学员的阶级觉悟。

    随营学校第一期招收的学员有近二百名,后来都参加了平江起义,不少人成为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1928年7月18日,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在长沙被国民党破获,抄查出一张随营学校开给特委购买油印机的通行证。

    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师长周磐当时正在长沙开会,一看通行证就认出是黄公略的笔迹,大叫“糟了”,立即给副师长李慧根拍发密电。

    也是黄公略命大。周磐拍发密电时,他的马弁陈玉成在场。陈玉成是中共安插在独立第五师的秘密情报员,他不动声色地给彭德怀拍发电报,告知此事。

    彭德怀接此电报后,大惊,立即前往平江电报局,扣留了周磐给李慧根的密电。

    7月20日,一团团党委与正在平江巡视的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经过紧急磋商,决定于22日发动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并派人送信给黄公略,通知他在三团发动起义,将部队拉来平江城会合。

    1928年8月24日,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彭德怀、滕代远分任军长和党代表,黄公略任四团党代表。

    1928年8月的月底,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红五军向井冈山进发。

    当红五军行至江西万载时,由于一个副连长投敌告密,部队遭到国民党优势兵力的袭击,损失惨重,全军只剩下一千余人。

    彭德怀称这段时间为红五军最困难的时期。

    此时的黄公略提出两条建议:一、对混进起义队伍的军官进行审查和清洗;二、吸取在战斗中经过考验的优秀分子入党,并安排他们担任基层干部。

    九月,红五军军委与湘鄂赣特委举行会议,决定将五军与各县游击队混编为五个纵队,任命黄公略为第二纵队纵队长。

    在这次会议上,彭德怀提出到井冈山向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取经的建议。

    会后,红五军兵分两路,彭德怀、滕代远率军部直属队和四、五纵队向南冲破敌人包围,前往井冈山寻找红四军,留下来的一、二、三纵队由黄公略统一指挥,担负起保卫和发展湘鄂赣根据地的任务。

    黄公略成为湘鄂赣根据地最高军事首长。

    在实践中,他创造和总结了绕南进北、昼伏夜出、彼合我散、彼集我合、彼驻我扰、彼追我圈等游击战术,还将这些心得写成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在军中广为印发。

    据考证,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和阐述游击战术的军事著作。

    黄公略与毛泽东首次见面是在1930年春。这年年初,活动于赣西南地区的红二团和红四团扩编为红六军。

    中共中央指示两支老大哥部队——红四军和红五军派人帮助加强领导力量。红五军答应赣西南特委的请求,派黄公略带领李聚奎、王如痴、陈振亚等军事干部和训练大队前往赣西南中心区——东固。

    与此同时,朱、毛领导的红四军也派出陈毅、粟裕前去协助黄公略工作。

    黄公略立即展开整训部队的工作。他从思想建军和军事整训两个方面入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支地方武装提升为正规红军,并在战斗中完成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移。

    当时担任红六军第二纵队纵队长的罗炳辉把“黄公略”列为他最佩服的两个红军将领之一。

    这年二月初,朱、毛率红四军由闽西来到了赣西南。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独特见解令黄公略心仪不已。

    在“二.七”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傍着发展的工作路线”。他解释说,所谓“傍着发展”,就是红军部队依靠原来根据地波浪式向外发展。

    会议结束后,朱、毛率红四军再度进入闽西,黄公略以东固山为依托,傍着原来根据地,不断开辟新的红色区域,有力拱卫了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1年4月,蒋介石集结二十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二次“围剿”。

    当时,红一方面军只有三万人,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毛泽东主张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先往根据地腹部撤退,在退却中寻找敌人弱点,集中兵力给予毁灭性打击。

    5月14日黄昏时分,红军总部突然截获敌军通话,得知了敌人动向。

    红一方面军指挥部决定全军主力从敌郭华宗师和蔡廷锴师之间的空隙中秘密西进,钻过“牛角尖”,然后突然以两侧包抄的方式,攻击敌人的后背。

    毛泽东将指挥部设在白云山,当面对黄公略、林彪和彭德怀部署任务:“黄公略的红三军、林彪的红四军负责攻打正面,彭德怀的军团全部用来打包抄,腹背夹击,敌人一定会垮下来。”

    5月15日午夜子时,各军按照指令快速挺进。预定打响总攻第一枪的仍然是担任中路阻击任务的红三军。

    凌晨,毛泽东亲自赶到红三军军部。两人经过商量,果断决定改变原定行军路线,寻小路直插中洞,提前到南侧山岭埋伏。

    5月16日清晨,公秉藩师从固陂圩出发,在中洞稍作休息后,继续朝东固前进。

    五月的山谷,春风拂煦,风中还夹带着山花的香味。

    谁知,全师殿后部队刚离开中洞,突然随着一声炮响,山谷震荡,数千颗手榴弹从天而降,轻重机枪和步枪构成交叉火力网,将全师官兵压制在谷底。

    就见这时候,上万名红军战士从山岗密林中、草丛中跳出,像猛虎一样扑下山来。

    原来是黄公略巧妙地将阻击战演变为伏击战,并以突然、迅猛的动作打乱敌军指挥系统,为全歼公秉藩师立下了头功。

    特别是他率军从天而降的英姿,给在白云山观察战斗的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赠给黄公略一个外号“飞将军”,并把他写入《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然而黄公略之死来得非常突然。这位威镇敌胆的虎将,屡经大战、恶战、苦战,从来没有带伤挂彩,但是,他却倒在一次普通的行军途中。

    那天,为了掩护救援部队,黄公略从安全的隐蔽处一跃而起,指挥射击吸引敌机,却不幸中弹牺牲。毛泽东挥毫泼墨,为追悼大会题写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