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463章 红二十五军
    1934年春,少共国际师的番号发生了变化,被改为红一军团红15师,师长则为独臂将军彭绍辉③。

    此时,在博古李德等错误的指挥之下,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之中损失愈发惨重。

    也正是在此背景之下,1934年10月初,被赋予掩护军团主力转移任务的少共国际师与国民党的优势兵力在石城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这就是著名的石城保卫战。

    面对拥有飞机大炮的国民党军队,少共国际师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搏杀。

    在这场战斗之中,1万余兵力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五千多红小鬼血洒疆场。最终完成任务撤出时,少共国际师兵力只剩下5000余人。

    然而,即便包括少共国际师在内的红军队伍浴血奋战,表现极为英勇。但是,他们依然未能挽回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带来的巨大损失。

    1934年10月,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基本被国民党军占据。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8.6万余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出发前,少共国际师被补充了2000多名战士,兵力有了稍稍恢复。然而,在长征之初,同样因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依然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和围剿。

    红军队伍在踏上长征之路后损失依然十分惨重,尤其是突破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湘江防线时,中央红军损失过半。

    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队伍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损失用惨重都不足以形容,可以说,中央红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节点。

    也正是在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被赋予了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渡过湘江的任务。

    当时,这支平均年龄不满18岁的年轻部队在湘江边上,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他们在师长彭绍辉和政委肖华的率领之下,与敌人进行了无比艰苦而惨烈的战斗。

    在整整5天的时间内,面对拥有绝对优势的敌人,少共国际师始终牢牢的坚守阵地,最终完成了掩护中央主力渡过湘江的任务。

    然而,也正是在这场无比惨烈的湘江之战中,少共国际师再次遭遇了巨大的损失。湘江战役之后,少共国际师和中央红军其他多数部队一样损失过半。

    正是因为这样无比惨烈的损失,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后,中央红军进行了整编。

    而此时,只剩下2700余人的少共国际师被编入了红一军团。

    也至此,存在了一年零164天的少共国际师被取消。

    红军长征前全国红军总数量约30余万,经历万里长征,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后,红军三大方面军已经不足3万。

    而这3万人,还并非全部从根据地出发的红军指战员,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红军战士来自长征路途中的扩红。

    由此可见,红军长征的伤亡率之高,在中国红军史上却是空前的。

    少共国际师由于普遍由红小鬼组成,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他们在体力、耐力等多方面都不如成年人。

    因此,少共国际师伤亡尤其惨重。在存在的一年半的历史之中,有超过1万名少共国际师指战员牺牲在异乡的土地上。

    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幸存的少共国际师指战员的战斗意志。他们跟随红军主力爬雪山、过草地,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而这些红小鬼们最终也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骨干。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解放军将领们进行了授衔,而在一千多名开国将帅之中,少共国际师走出的将军高达24名,其中上将2名,中将3名,少将19名。

    当然,除了巅峰时期兵力高达1万余人的少共国际师之外,红军长征队伍中还有一支队伍也以红小鬼著称,他们就是孤军长征最早到达陕北的红25军①。

    当时的红25军本身就是红4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之后的红军遗孤和子弟组成的。

    因此,红25军的年龄普遍都很小。长征时期,红25军应该是红军各支长征部队中平均年龄最小的队伍。

    红25军的指战员平均年龄虽然没有少共国际师小,但是,平均年龄也不到18岁。

    出身红25军的开国少将刘华清就曾回忆到:“(红25军的)战士们很大一部分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有的更小”。

    然而,这支年轻的孤军长征的队伍却最早到达陕北,而且最为奇迹的是,这支主要由红小鬼组成的队伍还成为红军长征各部队中唯一一支兵力不降反增的队伍。

    他们从长征出发前不足3000人发展到4000余人。

    时间可以回溯到1934年。

    11月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

    17日晚,从信阳以南东双河至柳林间越过平汉铁路。后经歇马岭、独树镇等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于12月上旬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

    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

    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

    至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

    1935年2月19日,对红二十五军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鄂陕交界的郧西召开“郧西会议”,明确走到这里的长征部队放弃入川、就地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大量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

    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率红25军主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会合红26军,集中力量消灭敌人,并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留下红74师坚持原地斗争。

    16日,红25军从西安以南的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

    1935年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

    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

    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

    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①牺牲。

    30日,经华亭县安口窑北进。

    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吴焕先(1907年8月-1935年8月21日),湖北黄安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人,毕业于麻城蚕业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将领、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早年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随后坚持斗争,并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先后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