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469章 扩红,扩红⑤
    除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外,苏区物质资源也呈现十分困窘的局面。

    粮食是生存的基本,但经过数年战争,1933年春,已出现严重缺粮问题。

    第五次“围剿”开始后,苏区区域日渐压缩,兵员却仍在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更形严重。

    加之国民党方面对苏区实施粮食封锁,严厉规定:“无论何人,不得直接或间接供给匪区或匪徒以任何粮食,违者……应予枪毙。”

    同时国民党组织割禾队,怂恿区外农民“由驻军率领,冲入匪区””,抢割稻禾。这更加剧了粮食的紧张局面。

    1934年2月召开的苏区中央粮食会议透露了形势的严重:“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

    3月,赣县米价更涨到“十七块多一担”。

    为节省粮食,苏区中央号召广泛开展节省运动。即使这样,实际能够发放的粮食数量仍远远低于节省后的定量。最艰难的时候,红军战斗部队甚至“每天只能吃八两至十两”。

    为应付严重的粮食问题,1933年12月,苏维埃中央决定成立粮食人民部,专门处理粮食问题,收集粮食被提到“国内战争中一个残酷的阶级斗争”的高度。

    苏区中央在正常粮食征收之外,先后决定向群众借谷24万担和60万担,严令各地“派出的突击队不到任务完成不能调回”。

    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粮食收集仍遇到许多困难。在收集粮食遇到困难后,相当多的地区为完成任务不得不强行摊派。

    瑞金、长胜等地有农民因缴不起粮食被催逼自尽,“引起中农的恐慌与一般群众的不满”。胜利、于都等地因催收粮食发生群众“要捉突击队员”并“向区苏请愿”的严重事件。

    和粮食的严重局面比,一些依赖输入的日用品更形紧张,苏区的食盐、布匹、煤油、药材等不能自产的生活必需品极端匮乏,尤其是食盐供应异常紧张。

    第五次反“围剿”初期,根据毛主席的调查,一元大洋只能买盐一斤多,相当于红军到来前的1/4,“暴动前五个人的家庭月吃盐五斤者,今年十一月只吃一斤”。

    随着“围剿”的进行,国民党封锁日益严密,根据地物资供应更加匮乏,以致达到“米每元五斤,盐每元一两五钱,柴每斤二角”的地步。

    许多人长期吃不上盐。为解燃眉之急,苏区不得不“大举进行熬硝盐的事业”。迫不得已时,“把厕所底下的土,挖出来熬盐,甚至用死人墓下的土熬盐”。

    硝盐质地不纯、成分也有别于食用盐,用于食用后,屡有中毒情况发生。

    由于第五次“围剿”以来国民党军采取稳扎稳打战术,各部不轻易跃进,红军擅长的诱敌深入打歼灭战战术难以发挥,无法缴获到大批武器弹药,这使红军主要的武器来源受到限制。

    红军兵工厂本身的制造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与材料储存又十分有限,“兵工厂做的子弹,有三万多发是打不响的,枪修好了许多拿到前方不能打,或者一打就坏了。”

    随着战争的持久进行,红军作战物资消耗严重,枪械、弹药供给越来越困难。

    国民党方面在1934年年中侦察到,作为红军主力的“伪一师每连仅有士兵三四十名,子弹每枪约六七排,都是土造,连续射击不得超过五发,以上则炸裂”。

    福建一些地方红军枪弹缺乏,“多持标枪扁担”。当时红军的状况,正如红军将领所描述的:“吃没吃的,穿没穿的,打仗缺乏弹药,加上长期转战,部队得不到休整,个个都像叫花子一样。”

    以如此有限的物质基础,面对对手压迫进行的正面战争,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央苏区在作战两个主要资源——人力及物质资源上遇到的困难,极大地影响了红军战斗力的发挥,使第五次反“围剿”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九月中旬的一天,叶媚媚到瑞金汇报工作,途经警备师师部驻地。由于还有一点时间,她便拐进了师部去见华卓然。

    正好华卓然在,见叶媚媚来了,很亲切地接待了她。

    华卓然把她带到一个僻静处,急切地问:“媚媚,你是听到什么消息来找我的吗?”

    叶媚媚显得有些紧张。她在总部,应该消息比华卓然知道得快、多。可是她还在挂点的地方,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从乡下来,没听到什么消息啦?”叶媚媚莫名地望着华卓然。

    华卓然沉思片刻,然后说:“媚媚,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难于打破,红军可能会向西转移。现在各军团正在秘密向预定区域集结,接替野战部队防务的地方部队正在与敌对峙。’”

    “啊!这么快的变化呀?”叶媚媚虽然对于眼前的局势是清楚明白的,但这么快的变化还是令她始料未及。

    “知道怎么安排的么?”叶媚媚问。转移不是一件小事,这么大的家当该如何处置?她想问问华卓然。

    “具体的尚不清楚,只是听说野战军团全部转移,另外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留守中央苏区,牵制敌人,保护转移。”华卓然说。

    “哪留下来有多少人呢?中央机关这么庞大,显然不可能都转移?”叶媚媚最关心的是什么人留下,留下的人没有大部队的保卫,显然凶多吉少。

    “是啊,这便是我问你知道了什么的原因!”华卓然说。

    “我刚从乡下回来,我什么也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我。”叶媚媚说。

    “媚媚,把你调离部队,很有可能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我想你去问问贺大姐,主席很可能知道转移的内幕。”华卓然说。

    叶媚媚对于自己能不能随红军转移是有过想法的。但她回到瑞金后,却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

    叶媚媚一回到瑞金,总政的同僚就跟她讲,随红军转移的女同志名单己经出来了。中央组织局给的数是不超过30人,大都是首长的夫人和有特长的女性。

    她一回到瑞金还没回总政机关,就先拐到毛主席的住处,见到了贺子珍。

    贺子珍听了叶媚媚的来意后,却给了她一个天大的意外:主席也要被留在苏区。

    “什么,主席也要留在苏区?”叶媚媚瞪大了眼睛,“不行,红军没有主席指挥怎么行呢?”

    贺子珍说:“有许多红军指挥员听说润之留下,纷纷表示不满。现在还在向中央和中革军委反映的过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