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478章 于都河畔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县的田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

    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渡河计划》,分别从于都、花桥、潭头圩(龙石嘴)、赖公庙、大坪心(龙山门)、峡山圩(孟口)等十个渡口南渡于都河(即贡水)。

    于都河畔,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伫立在各个渡口,为红军送行。

    老乡们一面跟着红军走,一面将鸡蛋、糯米团等往战士的口袋里装。他们,舍不得红军走哇!

    华卓然带着部队上了浮桥。

    以往,部队的指战员们听说要上前线,不用动员也会“嗷嗷”地叫起来。

    但这次出发,气氛却截然不同。虽然此时谁也不知道这是要撤离根据地;谁也不知道要进行一次跨越十一个省的万里长征;谁也不知道此一去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但那种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战士们默默地走着,他们大多抿着嘴唇,只是用眼看着渐渐远去的乡亲们,用耳聆听凄美悲凉的江西山歌《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

    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山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赶到于〔雩〕都河边为他们送行的群众中,除了满脸稚气,不懂事的小孩子跑来跑去,大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地流泪。

    老表们拉着他们的手,重复着一句极简单的话:“盼着你们早回来,盼着你们早回来呀!”

    华卓然声音低沉地但却坚定地说:“乡亲们,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

    在于都河北短短的两天里,是华卓然和战士们最难以忘怀的时候,老乡们表示出来的对红军的依恋,比什么时候都显得深沉、浓烈。

    也许他们已经知道,红军这次是要远离他们了。

    突然,华卓然他们看到,那些被安排在老乡家里治疗的重伤员和重病号也来了。

    他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人群之间,看来是想寻找自己的部队和战友,诉诉自己的衷肠。…………

    深夜,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吹动着一泻千里的于〔雩〕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指战员们。

    寒气很重了,战士们回首眺望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红军送行的群众,心里不禁有股既悲凉又暖融融的感觉。

    就这样,在茫茫的夜色掩护下,千军万马,离开了生活、战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告别了送别的亲人,踏上了万里长征之路。

    19和20日,中央红军主力先后到达国民党南路军阵地前的仁风圩(街)、双芫(园)、牛岭、长洛、桂林江等地区,完成了突围准备。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先后派凯丰、刘少奇、陈云为红九、红八、红五军团中央代表,以加强对这些部队的领导。

    这时,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为配合北路军、东路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在赣州以东,沿桃江(即信丰河)向南,经大埠、王母渡,折向东南,经韩坊、新田等地,构成了第一道封锁线,阻止中央红军进入广东。

    其第四师驻赣州、南康,第二师驻信丰、王母渡,第一师主力驻古陂、新田、重石、版石等地,独立第三师驻韶关、乐昌、连县、南雄等地,第二独立旅驻安远。

    根据上述敌情,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王母渡、韩坊、金鸡、新田地段突破粤军的封锁,向湘南前进。

    具体部署是:红一军团为左路,攻歼新田、金鸡之敌,向安西、铁石口方向发展。

    红三军团为右路,攻歼韩坊之敌,占领古陂,向坪石、大塘方向发展。

    红九军团随红一军团后跟进,掩护左翼安全;红八军团随红三军团后跟进,掩护右翼安全。

    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担任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前进。同时,中革军委还电令赣南军区地方武装积极配合野战军的突围战役。

    红军在突围前,曾将要经过的地点通知了陈济棠,声明只借道而行,保证不进入广东腹地。

    陈济棠是地方实力派,号称“南天王”,与蒋介石集团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他既害怕红军入粤,也害怕蒋介石随红军入粤。

    早在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身为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的陈济棠,在南方战线上与红军作战时就比较消极,并且开始与红军作试探性的接触。

    1934年7月,陈济棠曾秘密派人到苏区接洽,表示愿意经过谈判来协调双方的关系。

    9月底,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自致信陈济棠,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卖国内战的罪行,并表示愿就停止内战、恢复贸易、代购军火和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等问题与粤军举行秘密谈判。

    10月5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潘健行(潘汉年)、何长工为代表,同陈济棠的代表在寻邬进行会谈。双方经过反复协商,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和必要时可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

    当红军西征时,陈济棠基本上执行了上述协议,让开大路20公里,在他的防区内没有对红军进行堵截。这为红军通过第一、第二道封锁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但陈济棠接到红军通知后,未来得及使前沿部队了解其意图。因此,10月21日,红军各军团开始突围后,双方战斗仍相当激烈。

    直到粤军在得到陈济棠的示意后,才稍事抵抗,防守一番,从重石、新田、古陂、韩坊全线撤退,向安远、信丰、南康集中,让出了中间大道,红军主力随即向信丰东南地域前进。

    24日晚,各路先头部队开始西渡桃江,抢占河西要点,掩护主力渡河。

    25日,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和红军其他部队从信丰南北先后渡过桃江,突破了由粤军防守的第一道封锁线,继续向西前进。

    在此期间,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牺牲,张宗逊继任师长。

    中央红军突破粤军第一道封锁线后,国民党军并未弄清红军的战略意图。

    有的判断“朱、毛出去是少数”,大部留在中央苏区;有的认为“朱、毛出去是主力”,留在苏区的是少数。

    还有的分析红军可能声东击西,“故意弄一部分向西,而大部留下向东边”发展。

    因此,蒋介石举棋不定,一面令“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主力集结待命,一面电令南路军和西路军火速调兵,在湘粤边境组成第二道封锁线,阻止红军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