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498章 血战湘江③
    11月25日17时,军委正式下达了作战命令。按照命令,红军主力——林彪红一军团、彭德怀红三军团分别担负左右前锋,突破敌重围;董振堂红五军团担负后卫,掩护中央纵队从界首西渡湘江。

    11月27日晚,经红一、三军团浴血奋战,从界首到屏山渡,硬是以血肉之躯,将蒋介石精心构筑的湘江防线撕开一个30公里宽的缺口,垒砌了两道血火走廊,为中央纵队渡江创造了条件。

    11月28日是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最佳时机。

    此时由于红军主力部队的顽强阻击,江上的浮桥已架设完毕,渡口四周除盘旋的敌机外,无大的严重敌情威胁。

    如果中央纵队最迟在30日前渡过,整个中央红军的命运将是另外一种走向。

    但是,由于李德等“左”倾错误领导者把长征视为“大搬家”,想把根据地从江西搬到湘西。

    故动用了五千多民夫,把十几个人才抬起来的山炮底盘、制造枪弹的机床、出版刊物的印刷机、造币机、成包成捆的资料文件、整挑整挑的苏区钞票等等,整个苏区社会的笨重辎重都挑在扁担上走。

    当时任五军团13师师长的陈伯钧回忆:

    “……军委纵队更吓人,约三万人的庞大机关,还要部队掩护。供给部、卫生部人很多,连一个石印机都要带上。野战医院还以为就在附近苏区打仗,所以连屎盆、尿盆都带上了。”

    这样,整个行军队伍绵延200里,每天只以20公里的速度缓慢行进,4天才走了72公里,致使部队延误了渡江的最有利时机。

    彭德怀怒斥:抬着棺材走路,怎能打仗!

    敌军总司令何键也看得很清楚:“共匪的人数甚多,……行动甚缓。我们堵截的部队一定可以如期赶到。”

    此刻,形势异常危急险恶,生死存亡危在旦夕。

    果然,在蒋介石严令下,刘建绪的湘军最先向守卫渡口的红军发起进攻,白崇禧的桂军则返身杀回发起侧击,薛岳的中央军在后面猛攻,企图夺回渡口,拦腰截断红军,阻止红军主力过江西进,欲置红军于死地而后快。

    对此,至12月1日前,林彪的一军团和彭德怀的三军团及红五、八、九军团,为中央纵队和整个红军的命运,与敌在湘江两岸展开了一场更为惨烈的前所未有的浴血殊死大战。

    林彪的红一军团的1、2师担负的觉山铺阻击战,规模最大,是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血战。林彪的两个师不足万人,对决湘军4个整编师、16个整团,加上天上有敌机助阵,地上有重炮掩护!

    此战负伤的四团政委杨成武后来回忆:

    “敌人像被风暴摧折的高粱秆似的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退一批,又一批冲上来,从远距离射击,到近距离射击,从射击到拼刺,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山动地。我们的短兵火力虽然猛烈,可是不能完全压倒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他们轮番冲锋,不给我们空隙……。”

    这场阻击战,与湘军鏖战3天,伤亡惨重。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四团政委杨成武和五团团长钟学高负伤,五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人牺牲,两个师共损失近4000人!

    彭德怀的红三军团的5师负责的左翼湘江东岸的新圩阻击战。

    此战桂军整团整营的像蚂蚁黑压压一片,覆盖了整个山坡,疯狂向红军冲击,前沿阵地已成为一个巨大的肉搏场。

    死守新圩的红5师不仅师参谋长牺牲,两个团的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非伤即亡,全师3000多人,损失多达2000人!

    在西岸的光华铺阻击战场上,红三军团4师利用江边低矮的丘陵地构筑的临时工事,全部被敌人暴雨般炮弹摧毁。

    在敌机轮番俯冲轰炸下,阵地变成一片火海,往往一个弹坑躺着10余具尸体。敌突破光华铺后,在界首渡口与我进行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残酷。

    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下,红军终于夺回了界首渡口西岸。

    战斗中10团团长沈述清和接任红10团团长的4师参谋长杜中美先后牺牲,10团政委杨勇带伤率领红军拼杀。

    红4师政委黄克诚回忆说:界首一战,我军遭到重大伤亡。该师损失2100多人。

    正是靠红一、三军团殊死浴血奋战四天五夜,始终像两把铁钳死死卡住敌人的前扑!

    此时湘江是一条血染的河。昔日平静宽阔的江面被炸弹的轰响、飞机的轰鸣、翻腾的硝烟打碎。

    浮桥上拥挤着行进的队伍,人声马嘶鼎沸,在几十架敌机轮番轰炸下,浮桥上倒下的红军不计其数。

    面对巨大伤亡,渡江西进的人潮始终顶着枪林弹雨愤然前行,浮桥被炸断后,会水的战士泅渡,不会水的拉着背包绳过江,红军工兵则在激流中冒死抢修已炸断的浮桥,即使血染湘江也拼死坚持。

    至12月1日晚17时,中央红军终于以空前惨重的代价大部分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董振堂的红五军团的13师和34师在担负全军总后卫、阻截追击之敌的艰巨任务,在湘江以东的灌阳永安关等地浴血奋战数昼夜,遏阻十几倍于己的敌军。

    中央纵队过江后,遂命令他们放弃阵地迅速渡江。但第34师和三军团第18团的阻击阵地离渡口至少75公里,且通往渡口的通道已被敌完全封锁,敌军已从四面八方扑过来。

    陷入重围的34师和18团与敌血战数昼夜,34师6000余人仅剩300余人,18团约2000名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

    12月4日午夜,34师残部在师长陈树湘带领下西渡无望向东突围,于12月11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陈树湘师长身负重伤昏迷被俘,被敌人用担架抬着想回去邀功,他苏醒后趁敌不备,忍着剧痛,用手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慷慨赴难,年仅29岁,其壮烈勇决,令敌胆寒。

    此后,残忍的敌人将他的头颅砍下来,挂在长沙小吴门城墙上示众三天。

    这里正是陈树湘的家乡。正可谓:“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湘江之战,红军牺牲师级指挥员8名,团级指挥员28名。红军由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其中红一、红三两军团,共牺牲约1.5万人,少共国际师仅剩2700余人;红五军团由1万余人锐减到不足5000人;红八军团1万人的兵力竟折9000人,编制撤销;红九军团战死8000人……。

    当时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染成了“赤水河”。

    江中到处漂浮着红军密密麻麻的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

    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