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605章 抢渡大渡河②
    “没有红四团英勇无畏,川军不会如此快就放弃了抵抗。”(聂荣臻语)

    “红四团”就是中央红军红1军团2师4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他们这个团在长征中一直是打前站的,因为他们这个团“能跑”(林彪语)。

    红军在安顺场一共找到4条船,这4条船,只有一条是好的,其余3条都需要修。

    这四条船,要把全部红军渡过去,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这里悬崖绝壁,搭浮桥是不可能的。

    而川军杨森的部队距离安顺场也只有三四天的时间了。怎么办?

    毛主席读书多,见识广,又善于搞调查研究。

    他说,知道在离这里大约320里的泸定县有一座铁索桥吗?书上说有,现在有没有,不知道。那就去民间问一问吧!

    中革军委决定:在此兵分两路。红1军团1师和干部团在此渡河,渡河后组成右纵队,由刘伯承和聂荣臻指挥,沿大渡河北岸向上游的泸定方向前进。

    红1军团2师和红5军团为左纵队,由林彪指挥,沿大渡河南岸奔袭至上游的泸定桥,在那里夺桥渡过大渡河。

    其他部队和中央纵队随后,一律立即改变行军路线向泸定桥前进。

    南岸的先锋就是那个“能跑”的红1军团2师4团。从安顺场到泸定桥160公里的路途都是沿大渡河两岸崖壁凿出来的山路。

    这是“生死时速”!

    四团的战士们在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和敌人边作战边跑路。

    实际上,此时的蒋介石紧急从重庆飞往了成都,红军赶往泸定桥,已经不是秘密了。

    川军第24军军长刘文辉立即命令第4旅袁国瑞部火速向泸定桥增援。

    而袁国瑞即命令第38团团长李全山沿大渡河南岸阻击红军;第11团团长杨开诚沿大渡河北岸阻击红军。

    这是一场毅力与耐力的大比拼。

    对于敌人,也就是多一条河少一条河的事儿。可对于红军,那可是命呀!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恩格斯说过:“如果说在贸易上时间是金钱,那么在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放过有利的时机,不利用机会调派优势兵力对付敌人,这就是犯了战争中可能犯的最大的错误。”

    敌我双方开始了奔跑。天下雨了,敌人休息了,四团继续跑。

    跑得有多快,“昼夜兼行二百四”,一昼夜走了240里,信仰的力量!

    红4团于5月29日早晨6点到达泸定桥南岸。

    泸定桥桥长101.67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链接两岸,其中9根为桥面,4根为扶手。此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北岸桥头的桥楼已经被沙袋紧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垒,从堡垒的射击孔中伸出的机枪正对着铁索桥。

    此时,桥面铁索上铺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去了,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铁索。

    北岸防守的是川军李全山的38团。

    双方一见面就开始了对射,在对射过程中,李全山团竟然有50多人受伤。

    下午,红4团的夺桥方案定了:2营和3营火力掩护,1营分3个梯队正面强攻。

    1营2连连长廖大珠带领21个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冲锋,3连在他们身后拿着木板铺桥面,3连的后面是一连,任务是在铺好的桥面上发起最后的冲锋。

    下午4点,夺桥开始。

    22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双方开始了疯狂地火力射击和压制。

    最后,22位勇士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了过去,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

    就在红军勇士快要接近北岸的时候,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

    红军冲进了大火里,22人无一人伤亡,只是把眉毛、胡子和衣服烧焦了不少。

    后续部队冲过泸定桥,在泸定县城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巷战,这才把川军打败了。

    有文披露,说是在22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时候,4团3营7连的60名战士从泸定桥下游两公里拐弯处偷渡过河到了北岸。

    他们的突然出现,使得敌人腹背受敌,战斗意志立刻崩溃。

    1935年5月31日,毛主席走上了泸定铁索桥。走到桥中央,他扶着铁索说:“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

    有人说:主席在这时就已经开始酝酿那首传遍世界的《七律·长征》了。

    对22位夺桥勇士的奖励是:每人一套列宁装、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水杯和一双筷子。这是当时红军中最高的物质奖励。

    但是,22勇士的名字却无从考证,只知道5个人的名字和当时的职务。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红1军团2师4团2连连长廖大珠

    红1军团2师4团2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

    红1军团2师4团2连党支部书记李友林

    红1军团2师4团3连党支部书记刘金山

    红1军团2师4团3连副班长刘梓华。

    “如果不是红一师从安顺场渡了河,威胁了泸定夺敌的背后,泸定桥能否顺利得手也很难预料。”(聂荣臻语)

    在1935年5月29日黄昏时分,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1军团1师和干部团沿大渡河北岸到达了泸定桥边。

    在1师和干部团行进的过程中,也和沿途的敌人交战数次,由于这里的战斗相对于红四团的生死攸关来说,许多书以及这些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当事人都没有详细地去记述。

    但是,他们在北岸行进,无形中,对守泸定桥北岸的敌人是个巨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在面临眼前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背后马上要到来的红军的巨大压力下,很快,川军的意志就崩溃了。

    5月29日晚上10时,刘伯承和聂荣臻提着马灯,在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引导下,走上了泸定铁索桥。

    刘伯承来回走了好几趟,他自语道:“泸定桥,泸定桥,我们胜利了,胜利了!”

    据说,“军神”的左眼渗出了泪水。

    把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的话放在最后,作为结束语:

    “这是全体红军集体作战的结果。没有红四团英勇无畏,川军不会如此就放弃了抵抗。没有红五团去大树堡吸引敌人,红一团在安顺场能否抢渡成功还是个疑问。如果不是红一师从安顺场渡了河,威胁了泸定守敌的背后,泸定桥能否顺利得手也很难预料。如果我们不能夺取泸定桥,我军将是个什么处境?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牺牲精神,是任何敌人不能比的。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够绝处逢生,再开得胜之旗,重结必胜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