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606章 夜访高人①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向大渡河沿岸挺进,准备进入川西北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合。

    国民党当局当即命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大渡河岸边建设机枪堡垒,阻挡我军继续前进。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还派遣20军主力及21军的一部分兵力,向雅安、汉元一带推进,妄图在大渡河南岸将我中央红军全部“歼灭”。

    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水流湍急,地势十分险要。

    当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就是在大渡河边兵败被俘,最终饮恨身亡的。

    这次,蒋介石甚至公然叫嚣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当时的中共中央原本已经拟定了大军从安顺场渡河的计划,但是当毛主席秘密拜访了一位“高人”后,却迅速改变了渡河计划。

    如此一来,红军才因此顺利渡过了大渡河,避免了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灾难性后果。

    那么,那位由毛主席亲自拜访的“高人”是谁,他又是如何帮助中央红军的呢?

    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用七只小船在七天时间内顺利的渡过了金沙江,红军部队成功的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沿会理至西昌大道方向继续北上。

    5月24日,中央红军顺利走出了彝民区,向大渡河挺进,作为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的红一师第1团在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的指挥下,直扑安顺场;红1师2、3团则在1师师长刘亚楼、政委黄甦的率领下,跟在先遣队后面前进。

    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河宽300多米,水深30多米,水下有大量的暗礁,水面有大量的漩涡,因此根本没法泅渡过去,就算能找到船,也必须先把船给牵到上游两里的地方,然后在有经验的艄公与十余名船工一起悉心配合下,让船沿着一条斜线冲到对岸去。

    而且因为对岸的渡口是石头砌成的,一个不注意让船碰到石头上,那就是船毁人亡的悲惨结局。

    因此,想要渡河就必须要有船与经验丰富的船夫。

    此时的蒋介石也看穿了红军的困境,蒋介石为此专门向薛岳与四川军阀杨森发电,要薛岳迅速渡过金沙江北上,杨森的20军主力以及21军的部分部队向雅安、汉元一带推进,严防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

    同时,蒋介石还专门命令驻扎在大渡河沿岸的刘文辉麾下的第5旅第7团,收缴大渡河南岸所有的渡船,以及可以用来造船的材料,并全部集中到北岸统一进行销毁。

    结果因为第24军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心疼南岸的自家财产,拒不执行这项命令,致刘伯承率领的部队于5月24日晚成功夺取了船只,顺利占领了安顺场。

    5月25日,红1团第1营派出了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在4名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强渡大渡河。之后红一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顺利渡过了大渡河天险。

    在先遣部队强渡大渡河的同时,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人于5月24日从冕宁县出发,向安顺场赶来,在前往安顺场的时候,毛主席给战士们讲起了石达开的故事。

    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部队渡过金沙江后,到达了大渡河畔的紫打地渡口,结果被四川总督骆秉章堵在了大渡河。

    这位曾经差点活捉曾国藩的名将,面对大渡河,却只能发出“大江横我前,临流亦能渡”的感叹,最终兵败被俘,不幸遇难。

    而当年的紫打地渡口,就是如今的安顺场。

    毛主席之所以在路上提及石达开是有原因的,如今的中央红军处境和当年的石达开十分相似。蒋介石对红军的“追剿”十分急切,甚至喊出了“大渡河上战死石达开,安顺场边活捉毛泽东”的口号。

    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对当初石达开如何战败,为何战败并不十分清楚,他也担心中央红军部队可能会步石达开的后尘。

    为了和时间赛跑,中央红军部队冒着高温只用两天时间就走完了300多里的山路,于5月26日下午4点左右顺利抵达了大渡河渡口边的刘伯承指挥部。

    因为短时间急行军的缘故,毛主席当时双脚已经磨出了血泡,但他还是迅速会见刘伯承,听他汇报情况。

    刘伯承告诉毛主席,虽然先遣部队已经成功控制了大渡河渡口,但是搭桥工作并不顺利,因为水流实在太过湍急,浮桥刚搭到江中五分之一处就被河水给冲走了,现在我们红军队伍有一只完好的、能载30名战士的渡船。

    除此之外,我们正在安排部队夺取敌人的两艘渡船、打捞敌人沉在水里的一艘破船,加起来差不多能有4只木船承载战士渡河。

    毛主席听刘伯承说完后心里不由得一沉,因为当初红军渡过金沙江用了7条船,那船比大渡河边的这些船还要大,战士们渡江还用了整整7天7夜。

    如今薛岳的部队已经抵达了西昌北部,杨森的部队距离红军也只有几天的路程了,如果只靠4艘小船渡河的话,那么数万人的中央红军想要渡过安顺场,最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的时间,天呐,真要这么做的话,那么红军就真的成“石达开第二”了。

    对红军处境忧心忡忡的毛主席,当天晚上彻夜难眠。

    然而就在毛主席辗转反侧的思索红军应该如何渡河时,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找到了他。

    李富春告诉毛主席,说自己刚才拜访了附近镇子上的一位90多岁的老秀才。

    这位老秀才叫宋大顺,曾经亲眼目睹过当年石达开是如何覆灭的。更对当地的情况十分熟悉。

    据李富春讲,那位老人见到他后,还给他念了一首诗:

    前有大渡河天险阻拦,右有唐军门雄师百万。

    左有松林河铁索斩断,后有铁寨子倮倮把关。

    毛主席认为,老人的这首诗虽然文笔不甚佳,但是却道尽了石达开当时的处境:

    前方大渡河阻拦着自己,右边有唐友耕的百万雄兵,左方和后方皆是绝路,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想到这里毛主席再也坐不住了。他赶紧从床上站起来对李富春说道:“看来这是位高人啊,我们有必要去拜访一下这位前清的秀才了。”

    李富春知道毛主席这些天一直没休息过,于是连忙对他说道:“您先休息,我们派人去把那位老秀才请来,反正他就住在安顺场的另一头,离这里也不远。”

    但毛主席还是决定秘密拜访那位老秀才,以示尊重。

    当毛主席见到那位老秀才后,开门见山地问道:“老人家,您知道当年石达开因何落败,是怎样被俘的吗?”

    老秀才听后点了点头,然后用文绉绉的语言描述了石达开当初的经历:

    同治二年(1863年)4月,石达开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后,率3万余众于5月抵达大渡河南岸之紫打地。恰巧此时他的小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石达开因此决定犒赏全军,大宴三天。

    就在石达开白白浪费的三天时间里,总兵唐友耕的军队已经逼近大渡河北岸,四川总督骆秉章用重金收买了当地土司,彝兵部队为清廷所用,石达开部队因此陷入了四面埋伏的境地。

    虽然不甘失败的石达开多次组织部队进行突围或者强渡大渡河,但因为他白白浪费了三天时间,大渡河河水暴涨,根本无法渡河。

    后来石达开率领部队与清军交战时,彝族土司岭承恩背信弃义发起偷袭攻占了石达开部队的大营,虽然石达开后来率领部队将大营夺回,但是大营内的存粮已经被岭承恩的军队给抢走了,他们临走之前还放了一把火,一点儿余粮没有留下。

    就在石达开部队弹尽粮绝之际,骆秉章挂出了“投降免死”的旗帜,石达开不愿手下将士跟随自己一同坐以待毙,于是给骆秉章写了一封信,表示愿以自己一人性命换手下人安全。

    骆秉章收到信后大喜,赶紧派人去紫打地见石达开,劝他“解甲归田”,成功骗石达开签署了城下之盟,结果石达开部队投降后,骆秉章背信弃义,将石达开擒拿然后凌迟处死。

    毛主席听老秀才讲完石达开的遭遇后,沉默良久。

    72年前,石达开的3万人马就是在这安顺场上全军覆没,如今不足3万人马的中央红军也被困在了这安顺场,和当年石达开的遭遇何其相似?

    难道中央红军真的要步石达开的后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