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676章 两广事变②
    两广事变,又称“六一事变”,是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广西实力派李宗仁、白崇禧等为反对蒋介石吞并地方势力而发动的一次事变。

    两广事变是在民族危机日趋加剧,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其导火线是蒋介石欲利用胡汉民之死来消除两广割据的局面。

    两广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长期存在矛盾。

    1931年(民国二十年)2月28日,发生汤山事件,再造派领袖胡汉民被蒋介石扣留,陈济棠乘机夺取广东大权,树起反蒋旗帜。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蒋介石复出总揽军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1月汪精卫被刺事件后兼任行政院长,实际上重新掌握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

    原广州国民政府虽早已撤销,但继之成立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西南军事分会”,仍以“均权分治”的名义在两广继续存在,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

    1932年1月,陈济棠任西南军分会委员长兼执行部和政委会常委,其后把广东党政军的权力集于一身,登上了“南天王”的宝座。

    陈济棠借助在国民党内享有很高威望的胡汉民及西南三机构招牌,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广西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则利用上述情况,积极推动陈济棠等西南地方实力派组成反蒋联合阵线,以抗衡蒋介石的“削藩”。

    当蒋介石以全力用兵“剿共”之时,对两广的半独立状态暂取容忍态度,蒋介石在能腾出手来时,就下决心翦除异己势力。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月,蒋介石借“剿共”成功染指川、黔、滇之后,蒋介石便将矛头转向西南的两广。

    蒋介石要解决两广割据的首要步骤是拉拢胡汉民。

    早在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蒋介石借国民政府之名诱胡北上,胡未为所动。

    次年底,国民党中央召开五届一中全会,蒋介石再次以调整负责人名义,提名胡汉民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企图以这样的高位,拉胡入京,但又为胡所拒。

    当时,胡汉民一方面依靠陈济棠的军事实力与蒋对抗,另一方面又受制于陈济棠,深感在粤无可作为,遂以养病为由赴欧游历。

    1936年1月5日,胡汉民准备回国。蒋介石特派司法院长居正及叶楚伧、陈策专程去香港,准备把胡汉民接到南京,就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1月7日,蒋又特派魏道明为其私人代表,持蒋亲笔信直赴新加坡迎候胡汉民,并电胡入京主持中央大计。

    西南方面则先派了与胡关系密切的西南政务委员会刘芦隐、潘宜之、林翼中、李晓生到新加坡等候。

    陈济棠为稳住胡汉民,与李宗仁、白崇禧商议,并接受白崇禧提出的三点办法:(一)政治上尊重;(二)经济上支持;(三)生活上照顾。

    1月25日,胡汉民拒绝蒋介石之邀,从香港到广州。陈济棠为他安排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仪式和大会,表示西南愿意接受并需要胡汉民的领导。

    1月30日,胡汉民电复蒋介石,以“须稍休养”为名,拒绝入京。

    胡居住广州,时而同陈济棠、李宗仁等西南军政要人磋商政局,或约见各界,发表谈话,抨击蒋介石的内外政策,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屈辱外交政策。

    胡汉民痛斥当下进行的“中日关系调整会议”“尤属乖谬”,“政府直自置中国于朝鲜、台湾之列而为日本之保护国矣”。

    蒋对胡之不来京,似乎早有心理准备。他在日记中写道:“闻汉民诋中央政治,表示不来南京,人以为忧,我无所谓,或以为慰乎?”

    此时,蒋处理两广问题之方针发生转向,从偏重政治之“团结”转向侧重武力之“统制”。

    他在2月中旬的日记中反复思考两广问题,忧虑“两广未统一,何以对外?”认定“两广终久必为祸患,非统制不可也”。

    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其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陈融家中与象棋高手潘景夷下象棋,因棋局不利,构思过度,竟突发脑溢血而暴亡。

    蒋介石认为胡汉民之死是解决两广问题的大好机会。

    5月13日,蒋电陈济棠,请其兄陈维周赴京晤谈。

    次日,陈维周乘飞机往南京见蒋。蒋介石对陈维周说:中央将对桂用兵,但维持广东现状,嘱其转达陈济棠。

    陈维周在南京探悉“中央解决西南的三大原则:(一)彻底解决广西李、白,由中央协助广东出兵。(二)驱逐萧佛成等反蒋的元老离粤。(三)广东仍维持原来局面”。

    陈济棠对此面有难色,认为粤桂唇齿相依,桂系若垮,广东将步其后尘,遂萌生联合广西一起反蒋之意。

    蒋介石见陈济棠动作迟疑,于5月19日以吊唁胡汉民为名派孙科、王宠惠等到广州,要求两广当局加强与全国“精诚团结”。

    次日,由王宠惠出面对陈济棠提出五项条件:

    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

    改组广东省政府,省主席林云陔调京任职;

    在西南执行部和政委会工作的负责人,愿意到京工作者,中央将妥为安排,愿意出国者,将给以路费;

    陈济棠的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改为第四路军总指挥,各军师长由军委重新任命;

    统一币制。

    这五条实际上是要求陈济棠把广东军权和政权交还南京。也就是说,陈济棠必须从“南天王”宝座上退下来。

    五条同时表明了,蒋介石已把先收拾广西,稳住广东的战略方针,改为先解决广东,再吃掉广西,以实现各个击破,彻底解决两广问题的战略构想。

    陈济棠当即与前来吊唁胡汉民的白崇禧密商,催促李宗仁迅速到广州共商大计。

    时值华北日本侵华气焰嚣张,日本逼蒋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之后,又对华北大举增兵,威逼中国签订中日“共同防共协定”。

    陈济棠看到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个可供利用的借口是“掮起抗日大纛,要求中央领导抗日”。

    他致电李宗仁,认为全国民众抗日救国呼声日高,两广联合反蒋,唯有打出“出兵抗日”大旗,才能争取全国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白崇禧见陈济棠抗日反蒋意志坚决,势在必行,而两广原属一体,广东一旦发动,广西方面不论愿与不愿,也必被拖下水。

    另一方面,白崇禧认为蒋介石军队的主力正集中在黄河流域,急于解决西北剿共问题,又要防范山东的韩复榘、山西的阎锡山、陕西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发生异动。

    加上华北日本侵华局势吃紧,蒋介石决无余力可以南犯;两广联合打出抗日旗帜,进可以争取全国舆论同情,扩大西南声势,退可以使蒋投鼠忌器,向西南让步。

    陈济棠敢于起事反蒋,还受其兄迷信阴阳五行、星相之术的陈维周及身边术士翁半玄的怂恿。

    陈维周入京谒蒋回粤后,对陈济棠说,蒋介石实在没有帝王之相,气运将尽,难过民国二十五年(1936)这一关。

    术士们也进言,谓蒋气数已尽。伯公(陈济棠字伯南)运气正阳,不顺天应人取蒋而代之,还待何时?

    翁半玄为陈济棠扶乩,得“机不可失”之语,加上白崇禧对形势的分析,认定举兵反蒋时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