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884章 南京保卫战①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1937年12月1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集中四个师团进犯南京。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率10多万将士守卫。

    在保卫南京的作战中,中国官兵坚决抵抗,同日军进行了许多次英勇战斗,给敌人以一定的杀伤,但终因敌强我弱,不能阻挡多路日军的猛烈攻击。

    12日,唐生智下令各部突围撤退。

    13日,南京失陷。

    淞沪会战末期,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进行翼侧包围。

    中国第三战区为避免上海作战部队两面受敌和为巩固首都,下令该地中国军队向南京外围既设阵地转移。

    日军于1937年11月12日占领上海,即乘胜西进,企图一举攻占南京,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开始以来,英、美等国虽然并未对中国的抗战进行实际的支援,但相互的贸易仍在进行。

    特别是德国仍与中国进行军火贸易,苏联在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更积极支援中国武器装备等。

    1937年11月初,日本在内阁中成立了一个第四委员会,专门研究是否宣战的问题。最后结论是“宣战对日本方面不利”,决定仍维持不宣而战的局面。

    由于战局的不断扩大并有向长期化发展的可能,11月16日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只适用于战时的《战时大本营令》,重新制订一个既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事变之际,按期需要可得设置大本营”的《大本营令》。

    规定“陆、海军大臣既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又作为统帅部之一员置身大本营,负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1937年11月18日,以军令第1号命令公布了《大本营令》。大本营于20日设置完毕。

    11月24日召开了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通过了对中国的作战计划预案。

    日军攻占上海后,由于第10军并未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部队伤亡甚少,于是乘胜西进,不愿遵守参谋本部所规定的作战地域限制线,于11月15日夜决定“以军主力独立果断地向南京追击”。

    当参谋本部致电令其停止前进时,“华中方面军”向大本营提出意见,强烈要求“攻占南京”。

    对侵华日军当局与大本营存在的这一矛盾,大本营终于屈服于侵华日军当局的意图。

    11月24日以“大陆第5号”命令“废除以‘临命’第600号指示的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境”界限,并预告“华中方面军”参谋长:“本部有坚强决心攻占南京。”

    “华中方面”军当日即制定了《第二期作战计划大纲》,进行攻占南京的准备。

    12月1日,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命“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同时下达了“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令。

    2日,免去松井石根大将在“上海派遣军”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王中将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南京的防御,在几年前就己开始筹划。

    在制定国防计划的同时,即将首都的防守问题考虑了进去。参谋本部判断,一旦中日战争再度在沪爆发,日军必将在其航空兵掩护下,以陆军沿京沪铁路、海军溯长江向南京进攻。

    1932年12月,在参谋本部内成立了城塞组,由参谋次长贺耀祖兼任主任。

    在德国顾问指导下,开始整修长江沿岸的江阴、镇江、江宁等各要塞,并准备在南京以东构筑国防工事。

    但由于当时国民政府主要致力于“安内”,所以随着《淞沪停战协定》的生效,拟订的防御计划未能贯彻执行,拟筑的国防工事未能完成。

    1935年夏,华北事变发生,接着又出现一场使华北脱离中央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使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蚕食侵略政策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开始积极地进行抗战的准备工作。

    1936年2月令张治中负责在京沪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

    在南京地区,则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沿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青龙山、栖霞山至乌龙山要塞之线为内卫线的外围阵地。

    以南京城垣为内廓,环城以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炮台之线为外廓。

    以上构成复廓阵地。在城内北极阁、清凉山等高地则筑成坚固的核心据点。

    当淞沪战场日军大批增援部队由张华浜、川沙强行登陆后,面对日军由守势作战转为强大攻势作战的情况,中国大本营不得不认真考虑首都的防御问题。

    9月2日,大本营一方面责成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与南京警备司令部迅速修整南京地区工事及制订防御计划。

    一方面责成第三战区派军修整、加强吴福线、锡澄线工事,以备淞沪作战部队在“万不得已时,则退守后方既设阵地,作韧强之抵抗”,以“巩固首都”。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统帅部感到事态严重,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守问题。

    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次日晚的第三次会议上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预期守1至2个月。

    固守南京的方针确定之后,统帅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战役措施。11月20日,唐生智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约15万左右,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加上从他处抽调来的10个师,总共13个师。

    再加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共计1万2千余人)、宪兵部队、江宁要塞部队,满编将有18万人①左右。

    然而除去第10军的第41师及第48师是汉口开来的增援部队,其余均是由上海战场撤出,受创整补中的残部。

    因此实际上没有满编,按唐生智统计约有8万人,其中新兵就占3万人。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新的战斗序列。日本军队由华中方面军②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构成。此外,还有通信部队、铁道部队、航空部队、工兵部队、兵站部队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是日,日本参谋本部据松井石根的要求,下达大陆令第八号:“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日军第10军遵照方面军的命令,部署第114师团沿溧阳、溧水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攻击前进。

    第6师团沿广德、洪兰埠公路,在第114师团后,也向南京南部方向攻击前进。

    国崎支队沿广德、郎溪公路进占太平(当涂),尔后渡江迂回至浦口附近,切断南京守军北退之路。

    第18师团经宣城向芜湖进攻,切断南京守军西退之路。

    从12月3日至6日,经过4天的战斗,日军正面的第18师团、第9师团突破守军第83军及第66军的警戒、前进阵地,占领了句容,进至句容以西的黄梅、土桥及湖熟镇一带,并有一部兵力由右翼深入到孟塘、大胡山附近。

    第114师团突破了守军第72军及第74军的警戒、前进阵地,占领了溧水,进至溧水以北之秣陵关、陆朗镇及江宁镇一带。

    这时,日军右翼的天谷支队和第13师团正向镇江、靖江进攻中,左翼的第6师团正向秣陵关前进中,国崎支队和第18师团正向当涂、宣城进攻中。

    12月6日下午,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发现日军迫近第一线阵地,其第16师团一部已渗入至汤山镇左侧后的胡塘、大胡山附近。

    为此急令第36师速派1个步兵团进占麒麟门附近阵地,以掩护第66军侧背,并阻止该敌继续渗入。

    令在镇江的第71军、在镇江及东昌街一带的第83军迅速向南京转移,以增强南京的防守力量。

    规定第71军转移后,镇江要塞由第103师代师长戴之奇指挥;同时令第2军团(第10军)刚刚抵达南京栖霞山附近的第41师推进至龙潭、乌鸦山地区,以掩护第71军及第83军转进,并保持与镇江的联系。

    由于南京已成围城,即将变为战场,蒋介石于当晚召集少将以上军官开会,于7日晨5时45分乘飞机离开南京,飞赴江西,转武汉统帅部。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具体参战部队及主要将领如下(11月16日发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罗卓英、刘兴

    第2军团军团长(第41、第48师):徐源泉

    第66军军长(第159、第160师):叶肇

    第71军军长(第87师):王敬久

    第72军军长(第88师):孙元良

    第74军军长(第51、第58师):俞济时

    第78军军长(第36师):宋希濂

    教导总队总队长(3个旅):桂永清

    第103师师长:何知重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

    宪兵部队宪兵司令(4个团):萧山令

    此外,还有江宁要塞部队、炮兵部队、特务队等。

    注②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

    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中将朝香宫鸠彦王

    第三师团先遣队联队长:陆军大佐鹰森孝

    第九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吉住良辅

    第十六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中岛今朝吾

    山田支队(第十三师团一部)歩兵第百三旅团长:陆军少将山田栴二

    第十军司令官:陆军中将柳川平助

    第六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谷寿夫

    第十八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牛岛贞雄

    第一百一十四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末松茂治

    国崎支队(第五师团歩兵第九旅团)支队长:陆军少将国崎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