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84章 高敬亭事件①
    1939年3月中旬,叶挺来到了新四军的江北指挥部,严令第四支队开赴皖东。

    第二天,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指挥所部开始行动。

    但两天后,行军途中的四支队却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富率几十个官兵突然投奔了国军李品仙部,并公开登报反共。

    事件发生后,叶挺第一时间来到了事发地点。他立即召开有关会议。

    在会上,叶挺才得知杨克志、曹玉富生活腐化堕落,经常将缴获的钱财私吞。

    之前高敬亭就要将两人撤职,但戴季英考虑到战事吃紧才暂缓执行。

    这个决定显然被杨、曹二人知晓,他们深知逃不脱严惩,遂狗急跳墙,叛逃到了李品仙部。

    当时叶挺、项英虽然要求国民党将两人交出,但国共合作面和心不合,蒋介石唯恐共产党不乱。

    所以,事情发展到最后,杨克志、曹玉富不仅没有要回,还引发了轰动一时的“高敬亭事件”:

    新四军最有战斗力的第四支队的司令高敬亭,被“自己人”杀害,直到1977年才获得“平反”。

    这真是悲剧!

    不少读者可能有听说过新四军“高敬亭事件”的,但对具体的来龙去脉可能了解得不多,本章就来说说这件事.....

    时间回到1930年,党组织在高敬亭的家乡河南光山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已从事革命多年的高敬亭当选为政府主席,开始走上了领导岗位,并逐渐展现出“领导才能”。

    这时候的高敬亭一帆风顺,在四年后的1934年,高敬亭先后成为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执行委员以及皖西北道委书记,成为这里的军政一把手。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不久,鄂豫皖地区的红25军主力也奉命北上(长征)。

    和中央红军一样,红25军也留下一部分兵力坚持游击,而这个“重任”就落在高敬亭的肩上。

    当时苏区被反动派分割成好几块,首尾不能相连,高敬亭在这种情况下,带着红25军留下的部队来到抱儿山与鄂东北独立团会合。

    他根据鄂豫皖省委的指示,重建红28军。他担任军政委。

    重建的红28军虽然人数不多,只1400余人。但就是这些人,留在鄂豫皖边与敌人坚持游击斗争,却牵制了反动派的众多有生力量。

    起初蒋介石并没有将高敬亭的这支红军放在眼里,因为他得到情报:红28军虽然号称有一个“军”,但实际上只有千把人,且粮弹短缺,类似于“游击队”性质,并未调集太多的兵力进行围剿。

    直到高敬亭指挥处决了余谊密后,才引起蒋介石的重视。

    余谊密是安徽的财政厅长,当时正好是春节,他带着一二十个卫兵回老家潜山过年。

    当地的交通站得到情报后,第一时间上报给高敬亭。

    高敬亭认为这是给反动派一个“下马威”的机会,就从部队中抽调一批身手较好的指战员,星夜兼程,急行军数百里进入余谊密老家所在的官庄,在交通员的带领下,来到余谊密的家,将其逮捕处决。

    这个事件迅速在鄂豫皖地区传开,蒋介石得知后大骂“无能”“饭桶”,并下令:必须在1935年6月之前将高敬亭为首的大别山红军剿灭,否则军法从事。

    见老蒋大怒,“剿总”负责人梁冠英调集60余个正规团以及地方民团共25万的兵力围剿一千多兵力的红28军。

    虽然敌人的兵力是红28军的数十倍,但高敬亭临危不惧,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自指挥部队展开反围剿作战?

    在一次次战斗中,高敬亭意识到,“反围剿”不能光靠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随后,高敬亭从部队中抽出军事干部到各地帮助地方发展游击队,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主力部队,则可以更加灵活地与敌作战。

    此举很快就奏效,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就扭转了被动局面,敌人深感红军“越剿越多”。

    由于梁冠英剿匪不力被撤职,蒋介石调来自己的爱将卫立煌接替指挥鄂豫皖的剿匪行动。

    高敬亭采取了新的策略,在建立游击队的基础上,又在各县镇建立了数十支的便衣队。

    便衣队的规模很小,每支只有10余人左右,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白天潜伏,晚上组织革命群众“打土豪”,来无影去无踪。

    三年的游击战争,高敬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军民同心将反动派耍得团团转。

    国民党围剿了三年,红28军不仅没有被歼灭,还从最初的1400余人发展到3000余人。

    红28军牵制了大量的国军有生力量,策应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蒋介石称高敬亭为“高神仙”。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高敬亭率先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决议,鄂豫皖地区的内战自此结束。

    这是在统一战线建立之前的谈判,可见高敬亭的政治眼光。

    不得不说,高敬亭的确是一员足智多谋的猛将,面对25万敌军的包围,不仅没有被消灭,还不断发展壮大。

    但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远离党中央,孤军作战,长期独揽军政大权,长此以往,逐渐养成“一言堂”的作风。

    需要指出的是,高敬亭还被称为“S反专家”,早在担任75师政委时,就在部队内开展“S反”,超过千人遭到高敬亭的捕杀。

    高敬亭也是用这个办法,导致上级领导作出错误判断,将原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撤职,由其接任。

    在重建红28军后,高敬亭依旧如此,红28军迟迟没有军长,也是这个原因。

    因此在内部,官兵都对高敬亭十分地恐惧,加上部队远离中央,政治工作严重不到位,只要是他做出的决定,没人敢发表不同的意见,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言堂”的作风。

    国共再次合作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红28军改编成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

    第四支队,也是新四军改编初期人数最多,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央派出了一批军政人员到新四军工作,派到第四支队的主要领导干部是郑位三、肖望东等。

    其中郑位三是黄麻起义领导人,在鄂豫皖地区有着较大的声望,中央专门派他到第四支队,也是考虑到高敬亭性格的原因。

    根据中央的安排,郑位三任第四支队副司令(政委),因为国民党不让设政委,对外都是称副职,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但两人到达第四支队司令部后,发现高敬亭已接受之前国民党颁发的委任状(我们前文说过,高敬亭率先与国民党谈判),便要求将这张委任状退回,服从中央统一的安排,高敬亭也接受了郑位三的建议。

    但紧接着,郑位三指出了他在“S反”中犯下的错误,这引起了高敬亭的不满,两人发生了不愉快。

    因第四支队都是高敬亭一人说的算,因此郑位三以及肖望东在工作中屡屡受到他的排挤和打压。就在这时,高敬亭致电上级,要求派戴季英来替代郑位三。

    戴季英也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也是高敬亭的老领导,同时更是一名“S反”专家。

    虽然高敬亭与中央讨价还价,引起中央的不满,但为使第四支队能够顺利地改编,中央还是满足高敬亭的要求,将郑位三、肖望东调离,让戴季英担任副司令。

    本以为戴季英是高敬亭自己要求来,会相处得融洽一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两人也很快出现了矛盾。

    当时戴季英本是奉命担任副司令,来到司令部后,高敬亭组织召开“见面会”,却当众宣布戴季英是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但刚刚犯过“错误”(在陕甘苏区大搞S反被撤职反省)的戴季英从大局出发也忍了,去担任了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