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61章 “草鞋兵”与“马伕队”
    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这支主要由闽北籍红军组成的抗日队伍,在新四军军史上被称为“老五团”。

    当年,五团的将士们浴血抗战,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铁军”的精神。

    1937年10月,根据周恩来、叶剑英指示,在闽赣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健儿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长涧源集中整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三支队第五团。

    黄道受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托,宣布了改编命令及团部、各营干部名单:由饶守坤任团长,曾昭铭任副团(政治委员),杨元三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

    全团编3个营、1个机炮连;总人数1500人,占新四军初创时总人数10329人的七分之一。

    这支队伍成为当时新四军8个团中人数最多的主力团队。

    1938年1月6日,在一片“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中,五团指战员告别了父老乡亲,离开了浴血奋战十年的闽北老区。

    1938年3月,五团翻越金鸡岭到达安徽歙县岩寺,与先期到达的兄弟部队会师,接受叶挺、项英等军部领导的检阅。

    叶挺军长动情地说:“五团基本都是闽赣边过来的老红军战士,是很强的骨干力量,要好好学习锻炼,今后发展起来都是我军的优秀干部。”

    自此,这支主要由闽北籍红军组成的队伍汇入抗日铁流,开始了皖南三年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抗战岁月。

    1938年6月初,日军川月大队扫荡芜湖,当时皖南一带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各村落有圩埂连接,圩埂既是坝又是路。因此,日军进攻也只能沿着圩埂走。五团便围绕着圩埂商量作战计划。

    在水网稻田地区作战,圩埂湿滑,往往影响部队行动。为了能在圩埂上行军作战,五团给每人打制了一双带钉子的草鞋,这样在圩埂上行军作战就更方便了。

    五团在青弋江圩埂上设伏,采用分兵合击、节节抵抗的战法,把敌人死死地粘在圩埂上,使其兵力无法展开。

    而堤圩两侧是斜坡,敌人一跑起来就滑倒到田里去,摔得满身泥水。可五团战士却在堤圩上健步如飞、策应自如,最后日军丢下一百多具尸体仓惶而逃,五团首战告捷。

    从1938年6月初至11月底,五团在湾沚、红杨树的圩埂上多次与日军激战。每次打完了仗,敌人总能见到圩埂上留下像马掌一样的铁鞋印和丢弃的破草鞋。

    1938年6月初,日本华中派遣军为了牢牢控制长江航线,运送兵力和物资,接济第3军团对武汉的作战,命令驻芜湖的日军沿青弋江不断南犯。

    国民党第32集团军的两个师以青弋江附近的红杨树为界,驻守江防。红杨树以西,为第144师防地,红杨树以东为第108师防地。

    由于国民党军节节失利,第3战区司令顾祝同电令新四军加强青弋江一线的防务,遂由新四军第3支队接替国民党第144师的防务。

    青弋江源出安徽黄山北麓,源头主河为清溪河(也名美溪河),经石台县、黄山区,于周家坦注入太平湖,流经泾县、宣城、南陵、芜湖等地流入长江。全长291公里,有大小支流23条,流域面积4340平方公里,是安徽省境内也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

    7月中旬,新四军第3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从茂林出发,到了西河镇。第3支队部和第5团团部驻守在西河镇,与国民党军第144、108师构成前三角配置。

    以青弋江为中心,新四军第3支队居前,计划从日军手里夺回被友军丢失的红杨树到马家园一线的阵地,然后扼住青弋江两岸堤圩,阻止日军南进。

    在新四军第3支队右后方的过龙山至九连山丘陵地带,是国民党军第108师的阵地,在左后方的跑马山至王家庄一线,是国民党军第144师的阵地。

    这两支部队像督战队一样,一左一右紧紧盯着新四军第3支队。前面就是日军,其处境可想而知。

    为了夺回刚被日军占领的红杨树阵地,接防时,谭震林副司令员出了个点子。

    他说,鬼子刚占领红杨树,立足未稳,加之地形还不太熟悉,必然人心惶惶。今天夜里去闹他一下,让他六神不定。

    第5团选择了几名有经验的侦察兵,每人带上七八个手榴弹去袭击鬼子营地。又派一部分人员在村外配合,手榴弹声、枪声连带咋呼声,折腾了大半夜。

    鬼子摸不清情况,又没有坚固的工事和据点可守,第二天一早便急忙撤回湾沚镇(芜湖县治)去了。鬼子一走,我军迅速地收复了红杨树村。

    湾沚镇位于青弋江畔,红杨树村离湾沚镇约20里水路,整个村子坐落在沿江的堤圩上,街巷弯弯曲曲,房屋错落不齐。

    出门便是水,走路要乘船。堤外江水滔滔,堤内河渠纵横,密如蛛网,把土地分割成许多条条块块,远远望去,只见渔帆点点,波光粼粼,稻荷摇曳,绿浪葱茏。

    红杨树是个人居比较集中的村子,村边有码头、渡口,水路交通方便。因此,芜湖湾沚的日军把这里作为他们南进的一个重要目标。

    新四军部队进村后,只见街上冷落凄凉,沿江许多店铺都被鬼子破坏了,有的东西被抢光,有的店面被烧毁,有的门板上绑着被鬼子奸杀的赤身姑娘。

    看到这种惨象,战士们恨得眼睛都红了。部队迅速帮助群众重建家园。不久,许多外逃的群众也陆续地回来了,红杨树村这才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9月,国民党第3战区命令新四军第3支队加强青弋江一线的阵地防务。

    10月1日,第3支队第6团团长叶飞率领第6团1营、2营由皖南进至苏南茅山地区。第3支队只有第5团和第6团3营随支队行动,接防任务主要由第5团来担任。

    接防后,支队部带领第6团3营移驻蒲桥,第5团团部留守西河镇。1营驻在离西河不远的王村,3营驻金家阁,2营驻守红杨树,营部设在“致和粮行”的大院内。

    4连随营部驻在红杨树,5连驻在大河西,6连驻在药湾村。部队进驻后,抓紧走访当地群众,了解各方面情况。

    部队中许多战士看到鬼子的累累暴行,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马上找日军决一死战,产生了急于求战的情绪。

    而作为干部,考虑更多的则是作战对手和作战环境都完全变了,如何适应新的情况,克敌制胜,一时感到心中无数。

    部队从歙县岩寺开过来以后,大家还没有见过日本鬼子是什么样子,只是从一些国民党军官兵嘴里听说,日军装备精良,作战勇猛,非我中国军队所能敌。

    他们出自败兵的惧敌心理,描绘日军时谈虎色变,也完全是可能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日军作战能力要比国民党军队强。

    听说有一次国民党军第144师被鬼子追得走投无路,士兵们纷纷跳江而逃,结果一次便浮尸数百。

    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是由闽北红军独立师改编的老部队,三年游击战争的时候,打的是山地游击战,居高临下,神出鬼没,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现在到了皖南水网地区,要跟日军面对面地打阵地战,不少干部思想上是有一定压力的。打得赢固然是好,若打不赢呢?前后左右,水网密布,江水滔滔,无遮无掩,往哪里撤呢?也不能盲目地拼命,作无谓牺牲。

    况且,如果我们新四军部队第一次与日军交手就吃败仗,那对于部队的抗战士气,对于新四军的政治声誉都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第一仗只能打好,决不能打败,这是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

    第5团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到会同志一致认为,初战要慎重,要想打好第一仗,首先要把日军和国民党军作战的情况搞清楚,从中分析日军的特点和国民党军作战失败的原因,找到敌人的薄弱环节,避强击弱,化被动为主动。

    会后,干部们分头行动,走访了当地老乡,了解水网稻田地区的情况,还分别走访了国民党军第144师、第108师两个友军部队。

    同时,召开了战士座谈会,发动大家,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

    在第2营召开的军事分析会上,大家集思广益,七嘴八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4连指导员林昌扬说,根据了解的情况看,日军进攻作战中的特点:

    一是善于用较强的火力,威胁和压制对方;二是对同一作战目标,往往分进合击,迂回包围,突然袭击;三是轻装掩进,在火力有效距离上,采取集团式冲锋的办法。

    其优点:一是战术技术比较熟练,射击准确,作战中往往我方人员稍一暴露,就易被他们击中;二是比较顽强,具有武士道精神;三是经过严格的正规训练,士兵服从性好,进退有序;四是军官指挥比较果断,能掌握部队,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遇到战斗,展开很快。

    其弱点:一是单兵的攻击精神差,过多的依靠集团式冲锋,很少单兵行动;其次动作比较呆笨迟钝,进攻退却转移都比较慢;三是过多地仰仗火力,战术的应用不够灵活。

    从国民党军作战失利的情况分析看,战斗精神差是最主要的原因。战术上看,就是兵力施展不开,部队拥挤在一条堤圩上,成纵向的三线配置,看起来人不少,实际在第一线接触战斗的人不多,加上火力又压不住日军,所以伤亡大,一线决口全线崩溃。

    5连长刘金才说,老乡们介绍,鬼子每次进攻红杨树,都是顺着青弋江大堤而来,大堤上光秃秃的,很不好守。人多了摆不开,人少了守不住。工事筑在堤上,鬼子用炮一轰就垮了。有时候鬼子把后路一堵,国民党军士兵跑都没处跑,只好是人挤人地往江里跳。

    6连长说,在水网稻田地区作战,不能像国民党军队那样设阵地,而要想办法用游击战的战法打防御战。

    根据大家的意见,第2营营长陈仁洪总结说,皖南水网稻田地区,圩埂既是河坝又是道路,水乡的村镇都是靠它连起来的。鬼子想进攻,只能沿着圩埂走,所以要阻止敌人的进攻,唯一的办法就是卡住圩埂。

    最后确定了作战方案,我军的工事一律设在圩埂的拐弯处,将圩埂的拐弯地方挖开一百米到二百米,把日军堵在直线上。这样我们可以打他的纵向。

    为了加强火力,把最好的兵器调到挖开的圩埂前面。在圩埂的顶部、底部两侧掏上小坑道,分层配置,让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可以上下左右,顺着圩埂打击他们。

    火力点上配射击技术好、战斗经验丰富的老战士。预备队一律在圩埂后侧挖小坑隐蔽起来。一定要把鬼子放到我们最佳的射击距离内打,以求大量杀伤敌人。

    最后,陈仁洪还强调说,圩埂是水乡群众的命根子,改造阵地时,要跟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告诉他们打完了仗,我们一定按原样夯实填平。

    乡亲们知道新四军要断圩打鬼子,都说这个办法行,不但没有埋怨,许多人都主动前来帮忙。在乡亲们帮助下,日夜苦战,很快就筑好了阵地。

    驻湾沚的日军是第116师团的一个大队。1938年春从上海登陆,负责沪杭线上的警备任务。

    入夏,他们除大部分作为派遣军的总预备队去南京、芜湖之间集结外,其中一部分担任芜湖上游江岸警备,约三四百人。

    大队长叫川月,大队司令部就设在湾沚镇。下辖3个中队、1个炮队、1个机枪队。同时,还有伪军两个大队驻在湾沚镇,配合日军外出“扫荡”。

    此外,三面稻场、芳山还有伪军一个保安大队,200多人。

    没过多久,日伪军果然出动了。骡马驮着小钢炮、迫击炮,人扛着轻重机枪,耀武扬威地沿着堤圩开过来。

    战士们镇静地看着鬼子走近,阵地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只有圩外的青弋江水低声地流淌着。

    “打!”鬼子一走进我军的伏击圈,圩埂内的重机枪便响了起来,一下撂倒了一串敌人。敌人迅速卧倒。

    川月大队长抽出指挥刀大喊,随即鬼子的轻重机枪也开火了。接着便散开队形,成两路纵队冲了上来。

    隐蔽在圩埂两侧掩体的机枪正等着他们。射击手们沉着地瞄准着鱼贯而来的敌人,一个点射出去就是一串,鬼子非常顽强,继续嚎叫着往前冲。

    堤圩的两侧是斜坡,很多鬼子跑着跑着就滑到水稻田里去了,摔得满身都是泥水。战士们用机枪、步枪毫不客气地迎着鬼子的头“点名”,不一会儿,堤圩上下躺倒了一片鬼子。

    川月大概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亏,他发疯了,用指挥刀往地上一插,吼叫着,一边让迫击炮、掷弹筒狠狠地向新四军的阵地开火,一边命令部队继续往前冲。

    鬼子冲着冲着,就被挖开的堤圩挡住了。那里到处都布满了障碍物,他们走不了几步,就被我们打倒了,而我们的人,他们却一个也见不到。

    鬼子的迫击炮、掷弹筒也发挥不了作用。打近了,炮弹落在我军阵地前面;打远了,炮弹落在堤圩的后面。碰巧打在堤圩上,而我们的人都躲在圩底的隐蔽部里。

    面对这样的阵地防守,敌人无可奈何,只好拖着上百具尸首悻悻而去。

    初战告捷,大家非常振奋。同时,也料到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便连夜加固工事,在通向敌方的河口内,砍倒几棵大树,把河道堵死,防止敌人用汽艇攻击。

    同时,又特别加强了红杨树侧后几条圩的守备,防止敌人夹击。

    第二天,川月果然又带着人马来了。日军接受了第一天的教训,不再大张旗鼓地猛冲,而是利用堤圩,隐蔽接近。

    这样,虽然减少了在堤圩上的伤亡,但一到缺口地带,就无计可施了。战士们躲在暗处,沉着射击,越打越准。鬼子怎么也难以接近新四军的前沿阵地。

    敌人派出迂回兵力,企图从侧后夹击,同样遭到了狠狠的打击。敌人看进攻不能奏效,只好狼狈地撤走了。

    连续6天的战斗,新四军第3支队毙伤敌300余人,自身伤亡32人。

    刚开始时,日伪军还不了解新四军部队的情况,只看到我军行军时丢弃的破草鞋,知道这支部队和国民党军不一样。据说还给起了一个外号叫“草鞋兵”,到处都说红杨树的“草鞋兵”厉害。

    后来,部队多次主动地袭击敌人,经常在河岸、田埂上奔跑。由于路滑,往往影响作战行动,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每人打制一副带钉子的铁鞋掌。行军时把它固定在草鞋上,就再也不用担心摔跤了。

    每次打完仗,敌人总见到路上留下了像马掌子一样的铁鞋掌印子,却弄不清怎么回事,就又给我军起了个诨号叫“马伕队”。

    不管是“草鞋兵”还是“马伕队”,他们知道都是不好惹的。这就是新四军第3支队进入皖南前线进行的第一次重要战斗,它胜利地完成了守备任务,取得了平原水网地区防御作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