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93章 孤悬敌后之铁军②
    1938年10月,日寇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为贯彻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扩大武汉外围作战的战略方针,1939年1月,李先念率领160余人南下信阳四望山。

    李先念以鄂豫边区为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为驰骋鄂豫皖湘赣五省、5万余人的抗日雄师,并开创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河南省竹沟的北窑,为新四军第五师的初创之地。

    竹沟镇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

    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所在地,是中原抗战的支点,是新四军的摇篮,被誉为“小延安”。

    为了探访新四军第五师的发展历程,记者在确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罗平均的带领下来到竹沟。

    在竹沟北窑,记者看到一座窑洞。它和许多窑洞一样,在地势中间挖空,用青砖砌成圆拱形,外面覆上厚厚的黄土。

    在窑洞前,记者看到立着一块上书“军事会议旧址”字样的石碑,碑文载明,这里就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发源地。

    “1938年底,李先念受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重托,从延安跋山涉水来到竹沟,担任豫鄂边区党委军事部长,领导豫鄂边区的军事工作。1939年初,在这座窑洞里,李先念宣告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成立,这就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前身。”罗平均说。

    1938年12月底,豫鄂边区党委在确山县竹沟镇成立,朱理治任书记。1939年元旦前后,朱理治在竹沟主持召开了豫鄂边区党委扩大会议。

    会上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由朱理治兼主任,李先念、王国华为副主任。

    1939年1月14日,就在竹沟镇这座窑洞里,李先念主持召开了豫鄂边区党委重要的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军事委员会人员和边区各地的军事干部。

    会议充分讨论了边区当前对敌斗争的形势,研究制订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的方案。

    会议决定:成立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李先念任司令员,周志坚任参谋长,全面领导豫鄂边区的武装斗争。

    会议号召豫鄂边区各抗日武装迅速到敌后去,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扩大抗日力量,积极创建根据地,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会后,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在李先念、周志坚的指导下迅速建立,谭子正任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这支部队后发展成为人民军队的一支雄狮——新四军第五师。”驻马店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处级调研员李铁军说。

    四望山: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的立足之地。

    “鄂豫边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一些进步分子,为发动和组织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着准备工作。这些为后来新四军第五师的创立和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信阳市浉河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家宽说。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共160余人自竹沟南下,执行党中央赋予的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四望山成为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的立足之地。”

    1939年1月下旬,李先念率部到达信阳黄龙寺,与豫南特委和信阳挺进队会合,并向当地军政干部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原局关于发展抗日武装、保证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等一系列指示。

    李先念和豫南特委的领导人一起具体研究了深入发动民众抗日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把包括信(阳)罗(山)应(山)等地的豫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月底,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离开四望山向平汉铁路东信(阳)罗(山)边挺进,在当谷山、灵山冲与当地中共地下党及其部队会合。

    在这里,李先念向平汉铁路工人破坏队的中共支部委员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向全体干部讲了话。

    与此同时,他还派人到潘新店与第五战区游击纵队黄瑞华部进行联络。

    根据李先念的指示,信罗边成立了中共中心区委(对外称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留守处),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群众工作,发展抗日武装。

    1939年2月至6月,日寇相继发动襄(河)东和随(县)枣(阳)战役。

    为了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创建鄂豫边抗日根据地,中原局于2月底指示李先念率部挺进鄂中。

    4月,他们从灵山冲大寺口出发南下。不久,豫鄂边区党委组织部长陈少敏也奉命率领信阳挺进队的两个中队150多人及竹沟留守处干部50余人,自四望山向鄂中挺进。

    养马畈:鄂豫边抗日武装的整编之地。

    1939年6月上旬,李先念、陈少敏等率部队到达京山县大山头村,与鄂中区党委领导的应城国民抗敌自卫总队三、四支队会师。

    6月中旬,鄂中区党委在养马畈召开扩大会议。李先念、陈少敏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原局关于鄂中抗日武装整编与扩大等问题的指示。

    按照中原局决定,鄂中区党委由陈少敏任书记。为了加强各地共产党的工作,会议还决定鄂中区党委下设两个特委:随枣特委,顾大椿任书记;天汉特委,雍文涛任书记。

    其中,会上接到中原局刘少奇和朱理治的电报,指出:

    目前,鄂中党的中心任务是在最短时期内创立一支5000人以上、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四军。

    只有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才有可能应付各种事变,确立共产党在鄂中之地位。

    目前,新四军刚到鄂中,应积极活动,打击汉奸伪军及零星日寇,以便扩大影响,巩固统一战线。

    根据以上指示和中原局的决策,李先念、陈少敏等会后立即着手统一整编豫南及鄂中的武装力量,正式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后来改称“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兼政治委员(不久由陶铸代理)。

    养马畈会议的召开,使豫南、鄂中中共领导的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从而使鄂豫边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建军后的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与组织群众,以模范的纪律和积极抗战行动,树立新四军的威望;争取更多的同情者,扩大与巩固抗日武装力量,创造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

    该支队多次对敌伪战斗取得胜利,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开辟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并以缴获的武器改善了部队装备,使人民抗日力量得到较快发展。

    “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已成为共产党在中原敌后的第一个游击主力兵团,对于开创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祝辉说。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在四望山龚家湾组织召开著名的四望山会议,实现了党和军队的全面统一。”

    信阳市浉河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家宽带领记者来到四望山,山脚下立着写有“中共中央中原局四望山会议”字样的石碑。

    再往前走数百米,有一栋旧房子,廖家宽说:“这栋房子最西侧的一间当时是李先念的卧室,而四望山会议就是在门前这块平坦的地上召开的。四望山会议意义重大,为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打下了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

    11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刘少奇的部署,朱理治、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在四望山召开会议,宣布建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统一管理豫南地区、鄂中地区、鄂东地区党的工作。

    同时,将这三个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立了纵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纵队委员会。

    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朱理治任纵队政治委员兼纵队委员会书记,李先念任纵队司令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陈少敏任豫鄂边区党委代理书记。

    会议结束以后,边区党委及纵队首长即率部向鄂中敌后挺进。豫鄂边区共产党、新四军的领导重心从此完全进入敌后。

    1940年1月3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县八字门村宣告建军。在建军前后,该纵队广泛开展了打击敌伪军的活动。

    由于豫鄂挺进纵队连续胜利粉碎敌人的“扫荡”,积极打击敌伪军,新四军的军威和影响继续扩大,根据地建设工作得以逐步展开。

    1940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对鄂西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宜昌战役。

    根据战局的变化和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边区纵队委员会决定纵队主力向西作战略展开,借以牵制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相继改善其在鄂中敌后的抗日阵地。

    与此同时,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也迅速地开展起来。

    “1940年底,边区已建立了9个县的民主政权,部队也扩大为拥有近1.5万人的游击兵团,民兵发展到10万余人,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原敌后抗战中的领导地位。”信阳市浉河区委党史研究室资料管理中心主任付祥立说。

    1940年9月,德、意、日订立军事同盟,国民党顽固派则趁机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

    1月25日,日军调动7个师团兵力分6路向河南、皖北大举进攻,以军事打击逼蒋投降。

    这时,虽然国民党已制造了“皖南事变”,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仍以民族大局为重。

    2月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命令新四军各部出师“援助友军、保卫中原”。豫鄂挺进纵队派出第七团及信(阳)应(山)地方武装,挺进信阳、应山、随县等,开展敌占区游击战争。

    “皖南事变”后,为了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中共中央除指示各战略区在军事上进行坚决自卫外,还在政治上展开了猛烈反攻。

    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并统一整编华中部队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

    其中,转战在武汉外围敌后战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新四军各师领导人,李先念任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该师参谋长,任质斌任该师政治部主任。

    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全部组建完毕。4月10日起,部队一律使用新番号。

    “新四军第五师的建成,标志着豫鄂边区抗战和部队建设走上新的台阶。第五师成立后,及时召开全师政治工作会议,成立了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政治部,创办抗大十分校,成立边区行政公署等,边区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信阳市浉河区红色四望山革命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方程说。

    “与此同时,边区军民还坚持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1942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同意华中局关于“第五师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建议。从此,第五师在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转战武汉外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日军在“扫荡”大别山和进攻鄂西的同时,对豫鄂边区各地进行了“扫荡”。

    第五师主力军与地方军一面出击敌伪,牵制敌人对大别山和鄂西的进攻,另一面配合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粉碎敌伪军对边区的“扫荡”“清乡”。

    1943年1月,豫鄂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在大悟山蒋家楼子召开。

    会议特别强调,第五师遵照中央在挺进纵队建军时的指示,完成发展到四五万人枪的战略任务,不断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使这支党的部队具备良好的军民关系、有力的政治工作、健全的党的组织,并保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蒋家楼子会议是新四军第五师及豫鄂边区发展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它标志着豫鄂边区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转折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廖家宽说。

    为了充实主力,除主要依靠党组织动员群众参军和地方军升级外,还在淮南地区进行了扩军工作。半年多时间,第五师在淮南共扩军8000余人,使主力部队迅速得到补充。

    1944年6月23日,刘少奇、陈毅对第五师发出关于发展河南的指示中说:“第五师今后发展方向应该确定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

    在新形势下,第五师派出了部分兵力进军河南敌后,在豫南、豫中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与从华北南下的八路军一度取得了联系。

    边区党委根据扩大会议的决议,确定第五师主力部队仍留原地整训,以原在豫南活动的淮南支队五个连、信应独立25团5个连和驻守大悟山的13旅38团第3营等部共千余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任命黄林为兵团指挥部指挥长,向河南敌后进军。

    “豫南的人民武装,是新四军第五师及其前身豫鄂挺进纵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博士蒋文俊介绍。

    “新四军第五师中有大批干部、战士是在河南成长起来的,他们和河南人民有着血肉联系,对河南的地理、民情都很熟悉。”

    第五师部队从1944年7月到1945年初,进军河南敌后期间,歼灭了整团整营的伪军,建立了汝正确、汝蔡遂、信确、确泌桐、西平、遂平等抗日民主政权。

    从194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新四军第五师从一个近1.5万人枪的独立的游击兵团,发展为拥有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

    其根据地由竹沟、七里坪和汤池等战略支点,发展为拥有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1300多万人口,地跨5省的鄂、豫、皖、湘、赣边区根据地。

    建立了7个专区,38个县级政权,成为新四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并成为我党在全国的几大战略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虎踞中原解放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正好扼住了国民党重兵出川北上的“咽喉”,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极为不利。

    因此,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从四面八方向中原解放区进攻。1945年10月2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在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宣告成立。

    面对蒋介石的四面围攻,1946年6月26日晚,中原军区部队分路突围……

    1949年5月20日,江汉军区及豫鄂、桐柏军区各一部组成湖北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2月,遵照国防部命令,以湖北军区为基础,组建为武汉军区兼湖北军区;1957年5月,改称湖北省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