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95章 张自忠将军
    “南昌会战”失败,令中国军队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再一次体会到了自己与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目前,中国军队还没有实力跟敌人展开硬碰硬地攻坚作战。

    当初,一场“台儿庄大捷”的自信和自满,此时此刻荡然无存。

    接下来的“随枣会战”,就是在随县与枣阳一带发生的战事。它,令国民政府又一次有了深刻的体验。

    此役战斗波及的范围,东自平汉铁路的南段,西起汉水,这中间还包括有樊城、襄阳等名城。

    这个战役,小日本称其为“襄东会战”。其实,该战役是由李宗仁所辖五战区的汤恩伯率队发动的。

    1939年4月,日军主将冈村宁次因为担心武汉外围汤恩伯与李品仙的主力部队,他们时刻想着切断他与其他日军的联系。所以,冈村率部队快速由北向南而下。

    5月1日,日军冈村令荻洲的第13师团与藤江的第16师团联手,从钟祥沿大洪山一线,向北方的枣阳发起攻势。

    5月3日,日军第3师团以及几个支队精锐,一路从应山,一路从信阳,分别向随县和桐柏挺进,目的是想把汤恩伯所部及李品仙的12军、31军死死围住,一举歼灭。

    5月7日,日军突破我军第77军防线,枣阳陷落。

    5月12日,唐河、南阳、新野也相继沦陷。

    不过,国军王仲连的85军、张轸的13军、覃连芳的84军,他们在桐柏山却打了一个翻身仗。

    当时,他们三人率队互相配合,成功地切断了日军的去路,导致日军荻洲师团和藤江师团的人马,始终不能会师。

    这个时候,张自忠的33集团军和孙震的第二线部队,都及时东渡汉水,纷纷投入战场,从侧面攻击日军田中和藤江的师团。

    同时,汤恩伯从三台店抽身北上泌阳,绕过南阳,再回头攻击驻守新野的日军。

    此时,日军面对我军多路进击,纷纷后撤。

    5月20日,新野、唐河、枣阳和桐柏等沦陷区,一举被我军光复。

    据统计,“随枣会战”日方动用的总兵力,接近12万余众。而中方投入的总兵力,大约为22万人左右。

    20天之内,中方将士接连被日军飞机炸、毒气熏、燃烧弹烧,一共伤亡28000余人。

    不过,日军被我军将士歼灭人数,也达到了21000人。

    显然,中日双方人员的伤亡比例越来越接近;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仗里,我们虽然曾失掉了若干城池,但最后,还是把它们夺了回来。

    这种战略的转变,与抗战初期的死守一地一城,然后再弃城突围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国军不仅有能力进行运动战,甚至还可以进行一些攻坚战。

    “台儿庄大捷”时的自信感又回来了。

    当然,这些都是在一次次失败和痛苦反思后,从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也是踏着无数先烈血迹,为自己寻得的一条生路。

    1940年4月,日本陆相田骏六命第11军司令官圆部和一郎,率部向长江以北的五战区发起攻击。

    随后,圆部在鄂北集结了第3、13、39三个师团与湘北调来的两个支队,约10万之众。

    当时,田骏六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准备给李宗仁一次报复性的重击。

    而此时,国民军事委员会令五战区部队,避开日军锋芒,以小股队伍狙击迟滞,并分兵向山地退避,而后截断日军后路,将其歼灭之。

    同时,蒋委员长严令郭忏坚守江防,以防敌军突击汉宜公路。

    这个时候,第五战区的防御体系里共汇集了30个师,而且分兵三路:

    左路:由第2集团军的孙连仲负责。

    中路:由第11集团军的黄琪翔指挥。

    右路:由第33集团军的张自忠和第29集团军的王瓒绪,再加上江防军的郭忏。

    事实上,这一仗始于鄂北与枣阳,结束于宜昌,所以史称“枣宜会战”。

    5月1日,日军第3师团突破左路孙连仲防地。

    5月4日,枣阳再一次陷落。

    同日,日军第39师团从随县大举向西进攻,但在唐县附近遭到我84军的174师顽强阻击。为了掩护友军主力撤退,174师边打边退,牺牲惨重。

    然而,当他们突围的时候,落入敌人埋伏,战至最后仅剩30余人,弹尽援绝。师长钟毅举枪自尽,时年39岁。

    5月5日,泌阳失守。

    5月6日,日军第13师团从钟祥出发,攻陷丰乐河,直奔田家集。

    5月7日,唐河沦陷。

    随后,日军第3师团回头转向枣阳,此时我军机动兵团自确山西进,驰援收复唐河,咬着日军的尾巴猛追。

    5月8日,日军第13师团抵达张家集与第3师团汇合。

    此时,日军大部队在枣阳与襄东平原一带,合兵一处。而此刻,那些当初弃城突围的国军各路人马,竟然在外围把日军部队给围了起来。

    5月10日,中方约有4个集团军,分别从唐河、新野、光化等方向,以左、中、右3路合围日军精锐。

    不过,这一路打下来,并没有给日军带来多大的损耗,日军战斗力依然强大。因此,本来是一场占据优势的围歼战,结果变成了你死我活的一场拼搏战。

    5月13日,日军终于在多重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不过,在方家集与黄龙岗交界处,遭遇右路张自忠的队伍。

    而日军主将圆部曾得到情报,说张自忠有5个师的人马加入战场,令他十分忌讳。无奈之下,他将13师团、39师团和池田支队全部聚集向南靠拢。

    实际上,当下的张自忠驻扎河西的守军只是一个第74师。也就是说,他目前身边人马只有第74师和指挥部的一个特务营。

    所以,他在出战之前,感觉到自己这一次,有可能一去不回。于是,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张将军偷偷写下遗书,悄然而去。

    5月8日,在新街一带,张将军率74师与敌军的绝对精锐遭遇,一场恶战。

    5月9日,张将军带74师撤退至峪山一带,又遭遇日军精锐,又一轮血战。

    5月11日,日军圆部和一郎知道了张将军的踪迹,便倾巢出动形成合围之势,双方鏖战5天5夜。打到最后,74师粮尽援绝。

    5月16日,张自忠将军身中数弹,终于求仁得仁。而跟随他一同英勇作战的少将高参张敬以及全体将士,也都在南瓜店附近的十里长山,为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张自忠是民国抗战以来牺牲的最高将领,令人感慨万千。我们无论从那个角度讲,张自忠真可以说是中国军人一个最好的楷模,就连周恩来都直称他为“中国军人之魂”。

    在鹿理梅的《抗日名将张自忠》一书中这样描述,抗战时期,张将军应该是中国的岳飞,是精忠报国的典范。

    而且,张将军是全世界反法西斯50个国家里面,战死沙场军阶最高的军人,他是中国永久的骄傲。但是,也是我们非常沉痛的一个话题。

    当年,张自忠的母亲曾有一段时间从山东老家到北平暂居。张将军每天一进门就喊娘,只要老娘脸色不太好,他马上紧张地问:怎么了?

    另外,张将军倾其所有为母亲买很多非常名贵的衣物。不久,母亲因住不惯要回老家,张将军就躲在暗地里失声痛哭。

    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当时因为战事紧张,张自忠没法回家奔丧。等他趁着战事间隙,再三向他的老上司冯玉祥请假,但冯玉祥以战事为由不准。

    而张自忠竟跪在冯玉祥面前,说:你再不准我回去,我只好回家种地了。这样,冯玉祥才给了他7天假期。

    张将军殉国以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举国上下共同哀悼。延安还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追悼会,当时在延安的中央大礼堂,有1000多人参加,朱总司令亲自到场。

    随后,延安向全国发出唁电:一战淝水,二战徐州,三战长沙,四战随枣,鞠躬尽瘁,卒以身殉。

    下面,是一位当年参战的抗战老兵写下的回忆片断,本章谨录记如下:

    5月1日,日军由信阳、随县、钟祥兵分五路采取两翼合围战术向我军发动全面进攻,襄东会战打响了。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张自忠将军决定亲自过河督战。6日晚他在快活铺总部召集军事会议,我列席记录。

    他首先分析了敌情和我军部署情况,接着就说:“我决定明天一早就过河督战!”

    大家吃了一惊,将领们纷纷劝阻。

    他目光坚定地说:“不必说了,我主意已定。”

    并对副参谋长刘家鸾说:“我明早过河,总部之事由你负责。”

    刘说:“我服从。如有重大事情,我随时向总司令请示。”

    张将军说:“不必了,万一有特别重大事情,可同仰之(冯治安)商量。”

    就这样,张将军当晚就给冯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小兄张自忠手启。五·六于快活铺。”

    这是一封语重千钧的绝命书,忠贞之气,溢于言表,说明他死志已决,义无反顾。

    1990年我曾作了一幅画①,即以此为题材,题名《渡河前夕——悼念张自忠将军》,题诗二绝:

    “公毋渡河竟渡河,读公遗书泪滂沱。通篇不作儿女语,赓续文山正气歌。”“襄河浮筏今何在,壮士一去不复回。长山喋血丰碑立,留与后人仰崖嵬。”

    画的背景是岳武穆挥戈马上,还有他手书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7日凌晨,张将军率总部特务营和74师一个团急行30公里赶到宜城窑湾渡口,顾不得等74师主力赶到,因军情紧急,就先过河去,奔赴战场。政治部人员亦随行。

    孤军深入,大家都为张将军捏一把汗,担心与各自为战的主力部队联系不上,陷入敌人包围。事情果不出所料,我们终于孤立无援地陷入了敌人的重围之中。

    关于襄东战役,我在1992年写的《英雄之死——悼念张自忠将军》一文中已有所记述,这里我只记下我自突围归来的一些情况。

    5月16日下午,当我们在长山与敌人激烈鏖战之际,张将军在一个小山头指挥战斗,为敌人发现,一时间头顶有敌机轮番轰炸,万炮齐发,枪弹如雨,集中打来。

    张将军已经右臂负伤,仍下令总部所有带枪的留下杀敌,不带枪的文职人员向东北方向突围,到长山背后集合。

    这样,我们就冒着枪林弹雨离开了他。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永别。我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炮弹在四面开花,子弹在耳畔呼啸而过,都没有伤着我,翻过山头,才喘了一口气。

    突围中我又与部队失散了,四面都是敌人,我好不容易遇到了丁国韩、吴宝璞、赵彬生、李祥林四个政治部的同志,一共五个人,便结伴去找队伍。

    我们风餐露宿,不敢进村子,饿了就搓田里未熟的稻谷充饥,渴了就和田沟里的泥水解渴。像没头的苍蝇在小洪山里转悠了一个星期,才被127师的士兵发现。

    士兵领我们到师部去见陈离(近珊)师长,陈师长留我们住了下来,才得知16日当晚敌台播出,张将军已经战死了,我们都难过得哭了,连饭都吃不下去。

    在127师我们住了将近一个月,直到探听到总部已回襄阳的消息,陈师长才让我们回去,每人给了50元川资。

    我们跟着部队夜间穿过襄花路封锁线,经唐河、新野、南阳、邓县,才回到襄阳,找到总部。

    回到军部,同志们都吃了一惊,眼光有些异样,原来他们以为我们都牺牲了,尤其是我,他们确信无疑。

    因为战后,军部曾派便衣到长山战地去寻找官兵遗体,据老乡说,他们埋葬过一个长头发的黑胖青年,因为部队只有政治部的人才留长发,他们判断,那就是我。

    已被认为战死的人,居然活着回来了,他们都特别高兴。可是我的衣物已无一留存,我身上只有一件棉大衣和一个日记本,一截铅笔,我已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了。

    回忆我1938年在保卫大武汉声中参加抗日战争时,从浙江老家出来,带了一只小皮箱,装了衣物和100元钱,在火车上被人盗走了,我到了武汉,手里只拿了一份车上买的当日的报纸,情况同样狼狈。这都是我的浪漫插曲。

    抗战中我失去了一切,但得到的也很多。收获最大莫过于我亲身参加了战争,而且是在张自忠将军的部队里,和他共过生死患难。他的伟大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关于张自忠的死,本章有必要再费点笔墨,借以愐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

    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自身遭到重创,伤亡1.1万余人。

    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1940年5月1日至6月24日,国民党军队在湖北枣阳、宜昌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防御战役。

    枣阳、宜昌分别在武汉西北和西面的方向,宜昌在当时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襄河位于枣阳、宜昌两地区之间,襄河东、西地区地势平坦,襄樊防线一旦失守,则襄河不保,宜昌也很难防御,一旦宜昌被攻破,重庆将会受到直接威胁。

    枣宜会战分为襄东战役和襄西战役两个大的阶段。

    在襄东战役中,战斗从5月1日打到5月14日,日军向南瓜店方向突进,直接威胁了襄阳、宜城。

    此时,军委会电令第5战区:“应以遮断敌退路,断其补给为主要,克服一切困难,迅速围歼枣阳一带敌之主力。”

    张自忠率特务营和第74师主力急驰南瓜店方向堵击日军,第15日拂晓发现溃退之日军先头部队已越过方家集。

    张自忠率部猛击日军翼侧,将其斩为两截,日军被迫停止南退,集中五千余人南北夹击方家集。

    张自忠率部迎战,尽力拖住该部日军,并令所部第38、第180师迅速向方家集地区靠拢,从外线实施反包围,以歼该部日军。

    16日,第31集团军及第30军收复枣阳。日军更急切打通退路南逃,待其援军到达后,在6架飞机及二十余门山炮的火力掩护下,分两路拼全力向南瓜店地区发起了疯狂进攻。

    张自忠率部沉着应战,官兵士气高涨,视死如归,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多次阵地失而复得。

    激战到16日中午,张自忠身边仅有千余人,若此刻西渡过河或东移到大洪山区,是可以脱险的。

    部下多次劝告,张自忠厉声怒喝:“我奉命截击,岂有自行退却之理!”

    张自忠在指挥作战的同时,严令第38、第180师加速驰援。

    战至14时,身边仅剩数百人,此时日军已经逼近。经过激烈冲杀和反复争夺,除总部以外的非战斗人员几乎伤亡殆尽。

    日军在火力的支援下,包围圈越来越小了,张自忠始终在杏仁山麓指挥作战,左肩负伤仍神色自若;后胸部又中弹,身负重伤。

    到下午16时,身边只随从副官数人。张自忠对他们说:“你们走吧,我自有办法。”张自忠因伤势过重,为防落入敌手,遂拔枪自杀,壮烈殉国。

    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

    5月6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他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

    1940年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殉国当日(1940年5月16日),由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端着轻机枪于16日夜间突袭南瓜店,奋勇抢回了张自忠的遗骸。

    日军则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到张自忠遗体。

    张自忠的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

    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

    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那么,抗战时期,日军为何要发动襄东作战?

    四月十七日,日军第十一军下达作战指导策略:

    一、作战目的

    为了确保作战地区、加强安定和进一步挫伤敌军继续抗战的意志,军决定乘新兵团的到来,大概在五月上旬于江北地区消灭企图向我西北正面采取行动的敌军。

    二、作战方针

    军以江北兵团秘密做好准备,捉住敌军准备进攻的态势,采取快速奔袭给予反击,一举在枣阳附近捕捉和歼灭敌军。

    三、指导要领

    (一)军决定利用新兵团到来之机和敌军正在准备进攻的间隙,大概在五月初一前,秘密将江北各兵团及军直辖部队的主力集结在应山及安陆附近,做好会战准备。

    在会战准备期间,要避免局部的、单独的积极行动,必须贯彻和认真执行会战指导。

    (二)军所要发动的攻势,固然要尽量利用敌军进攻的冲势,但如果我主动准备的一切就绪,则不管敌人是否来攻,概自五月初采取攻势,以快速奔袭,突破各自当面之敌阵地。

    (三)军决定以强有力的一部在主力发动攻势之前从大别山南麓地区突破敌军左翼,把敌人的主力牵制在这深长的东南面,主力概由安陆及其以东地区前进,向枣阳南侧地区及该地西北地区一线迂回突进。

    同时,以机动兵团向纵深的沘源以南地区迂回,切断向南阳方向的退路,在枣阳附近捕捉敌军的重点兵团,予以歼灭。

    为呼应军的作战,在信阳方面应尽力用佯攻牵制敌军。

    (四)军在完成作战目的后,迅速回到大概原来的态势,整顿警备的最前线。有关细节随后规定,但必须确保随县一带。

    (五)对军的全面意图要尽量保守秘密,并且应采取一切佯攻、宣传、迷惑等手段,以期扩大会战战果。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回忆文作者曾为著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