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52章 无为与有为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一般有三种形象。

    一是历史形象,这个要有史实、有记载、有考证。

    二是文学形象,这一类大多见著于诗歌、小说、历史著作等。

    三是民间形象,主要是民间的传说、民谣、戏曲等。

    本章介绍的人物有历史形象,也有文学形象。即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有的人物是实实在在的。

    在安徽的无为,抗战时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新四军的才女叶媚媚,在南国打游击的时候,被粤军将领宋波看中,俩人互相爱慕。

    但因为两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根本不是一条路,虽相爱,却无法结合在一起。

    于是,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和南京战役的宋波在南京突围后就留在了无为地区坚持抗战。

    宋波是粤军,他没有选择返回粤系(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抗日,而是留在安徽组成游击挺进军,内中有什么隐情吗?

    自然是有的!因为他所钟爱的叶媚媚已经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了。

    而且新四军就在安徽省,叶媚媚所在的新四军军部就在离无为不远的泾县云岭。

    按理说,粤军也好,新四军也好,同属国民革命军,两股道上跑的车,现在总算跑到一股道上来了。

    其实也不尽然。众所周知,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而粤军却是国民党的部队一一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也就是说,宋波之所以留在安徽抗日,完全是为了他的红颜知己叶媚媚。

    然而奇怪的是,宋波和叶媚媚虽然近在咫尺,却互不知晓(虽然有一方知晓,但是囿于某种原因不能相认)。这样竟然有三年之久。

    到了1941年,皖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事变: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九千余人奉蒋介石命令撤至江北,途中却遭到国民党的部队八万余人的围攻,新四军损失惨重。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前面的章节己经多有叙述,本章不再予于赘言。

    本章所要叙述的是,叶媚媚就在新四军的突围部队里,而且竟然突围至无为县一一宋波的部队辖区内。

    宋波以前是粤军中将师长,南京突围后,他的手下只剩六七百人,可谓损失惨重。

    但他毫不气馁,坚持抗战,几年下来,部队竟然发展到四千余人。

    此时(皖南事变时),他虽然还是隶属于桂系李品仙,却是一支不受李氏约束的独立部队。

    宋波救下了心上人叶媚媚,于是“近朱者赤”,宋波的心路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秘密接近共产党,到公开投奔共产党。

    宋波的所作所为,当然不为李品仙所容忍。李品仙对宋波下了通缉令。宋波顺水推舟,将四千余人的部队拱手让给了新四军。

    这支新生的新四军部队就是新四军特一旅。而特一旅的一部由军部直辖,一部由宋波、叶媚媚带领隶属于第七师。

    本章就简单介绍他们在无为的战斗故事。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无为。

    无为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铜陵、芜湖隔江相望,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风水宝地。

    几千年来,国家的兴衰治乱,人民的悲欢离合,朝代的更迭变换,文化的兴废传承,不知演变了多少次,无为也不例外。

    在这块令人仰慕的热土上,历史上人文荟萃,业绩辉煌。曾两次出现“舒庸国”和“临湖侯国”,虽是昙花一现,但也说明无为昔日的繁华。

    无为古为水泽国,通江达海,水运交通便捷。

    三国时,曹操征吴,在“濡须口”两次大捷,让无为声誉鹊起,千古流传。

    历代帝王对无为都十分青睐,先后在无为境内设置巢县、襄安县、临湖县、开城县、扶阳县。

    隋设无城镇,北宋建无为军,后置无为县(1070年)及路、州等建制。

    由于无为建县的历史较晚,现在不少人误认无为历史不足千年,这种说法欠妥。

    从目前发现的“襄安白鹤观遗址”来看,无为的历史可前溯到商周时期。

    从周边古墓群中清理出来的青铜鼎、玉璧和成组漆木器、原始青瓷器、陶器等生活器物,经考古专家鉴定,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无为仍四县合一的大县,襄安原本是县域内的疆土,虽然史志书中没有记载先祖们在此地活动的轨迹,但出土的文物恰恰填补史志书中的空缺。

    考虑到无为、巢县、庐江三县在历史上的唇齿关系,本章只能从“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的发源地“南巢”赘叙,仅供参考。

    古之南巢,惟我乡邦。远古时代的巢湖,因为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物产丰饶,早就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之地。

    “和县猿人”、“银山智人”以及凌家滩遗址、襄安白鹤观商周文化遗址等,就是佐证。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寥寥八个字,是先祖们在长江之滨、巢湖岸畔狩猎的场面的真实写照。

    早期的巢湖面积很大,达2000多平方公里,今日白湖及广大的滨湖低地,均为水域。

    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圩田,是昔日巢湖的四大湖湾。

    早期没有无为长江大堤,长江北岸沿线纵深十余公里的土地,均属于河漫滩地。

    春水方生,这里水急浪高,汪洋恣肆;秋冬水退,这里芦花飘絮,沼泽纵横,鱼肥蟹鲜。

    这是一片美丽的大地!这里野草丰茂,郁郁青青;这里波涛万顷,天高水阔;这里鹰击长空,兽走人追。

    被尊为中华第一人文始祖的有巢氏,他首创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悦)之。”

    巢湖地区极有可能是他及其子孙的生息地。人类从此由穴居时代进化到巢居时代,意义十分重大。

    由于地处夏王朝的南疆,作为淮夷部落游牧区的古巢方国,又叫南巢。

    《荆州箴》:“南巢茫茫,多楚与荆;风飘以悍,气锐以刚。”

    殷商兴起,“汤伐桀,战于成,登自鸣条,乃入巢门”(《吕氏春秋》)。

    《古本竹书纪年》:“夏桀逃南巢氏”。

    《尚书》亦载:“成汤放桀于南巢”。

    今巢湖市区卧牛山公园有桀王城,即流放夏桀的遗址;而城东汉墓博物馆附近的放王岗,传为夏桀之墓葬地。

    西周时期的南巢日益强大,引起了西周王朝的警觉。经过数度对巢国用兵,终于将巢国一分为二。

    周武王时,对巢国首领加封为伯爵,是为巢伯国;将巢国西南的舒、庐等地,建置为庐国,封子爵,是为庐子国。

    春秋战国时代,巢伯国日渐衰落,先后成为楚或吴的属国。

    《史记》载楚平王十年(前519年),派太子建驻巢邑。

    同年,也即周敬王元年,改“巢”为“居巢”。

    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吴灭巢伯国而称“巢邑”、“巢门”。庐子国则分裂成“群舒”小国,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等。

    其中的舒庸国,即位于今无为县姚沟镇一带,古称“庸浦”的地方。

    到了周元王四年(前472年),随着越灭吴,巢国回归楚国。群舒小国和巢国一样,难逃被楚国先后吞并覆灭的命运。

    这样的介绍似乎有点扯远了。至少,宋波、叶媚媚他们的抗战故事与它似乎没多少关联。

    但是,作为战斗在无为的特一旅,不管是与无为的历史有多少关联,都得交待得清楚一些、明白一些。

    因为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抵御外族的侵略,捍卫祖国的尊严,其意义是深远的。

    而在无为,关河这个地方不得不提到。

    关河,一般是指关塞、关防的意思;也有山河、江山的意思。

    叫关河的地方,一般都是有故事的地方。据了解,中国叫关河的地方有十多处。那么,这个叫关河的地方是否也有故事呢?

    这里的关河就在无为县境内。

    在关河有这么几句民谣,本章录之。

    一是:“千里魏家坝,万里关河城,蜀山有个龙头门”。试想,这应该就是关于关河的历史了。

    万里关河城,可以想象,曾经的关河是多么的辉煌。

    二是:“东到杨家桥,西到石岗窑,北到虎陵口,南到探儿坳”。

    据说,当地有个酒量忒高的人,大致上在这个区域内,酒量是最好的,当地人为形容他酒量好,便编了这么个民谣。

    这应该就是关河大致上的地理位置。

    关河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先说一个传说。

    相传,元末年间,朱熹叔朱槔的继传七世孙、元朝进士朱天麒,为避战乱迁庐,卜卦择址,定居于潜川东乡,巢湖东南,五神泊(今白湖)东岸,今天的庐江、无为和居巢三县区交界之处。

    有邻人因饥荒向天麒公借粮,遭遇无灾之年而无力偿还,就以白湖滩边的鲤鱼地相抵。

    朱天麒看着这块鲤鱼地,真乃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他就率领子孙,在流经鲤鱼地旁的河道中,拦腰筑坝,蓄水养鲤。

    其寓意是关住财富,子孙繁茂。

    于是此河、此地,便被人们称为关河。

    这个故事说的很具体,在当地可信度高。

    再来看两句诗:白湖氤氲三十里,烟波尽处是关河。

    这两句诗是宋朝的无为诗人杨杰写的,关河在宋朝的时候应该是个水路码头,白湖那时候真的是湖,跟巢湖应该是连成一片的,在《远古巢湖》中有提到过。

    而这两句诗应该是诗人自外地回来,那天天气应该是阴天,隐隐约约能看到的阑珊灯火的地方就是故乡了。

    通过这两句诗也能判断,至少在宋朝这个地方就叫关河了。

    再来读一首诗: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鹧鸪。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

    寂寥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这是一首唐诗,是诗人殷尧藩从河南回南京(古代叫金陵)的途中写的一首《旅行》。

    唐代远途跋涉大多是水路出行,长江和巢湖水系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关河作为码头,作为驿站,来往商贾作为落脚点,很是正常。至少在唐朝以前这个地方就叫关河了。

    再说一个典故。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孝子毛义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毛义的故事屡见史乘。据《后汉书·毛义传》载:“毛义,庐江郡关河城人,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

    明代张居正编《百孝图》有专门一节:毛义捧檄喜慰亲。毛义后来隐居在毛公洞,在毛公塘还有专门祭祀他的庙。

    史书上关于无为县的人物,最早的可能就是这位孝子毛义了。

    关于毛义,《辞源》中也有这样的注释:“毛义,生于东汉建武年间,庐江郡关河城人,以孝行称。府檄以义为安阳县令。后母死去官,屡征不出。”

    关河城,位于无为县蜀山镇境内,现在仍称关河。依此可见,关河的名称自古有之。

    不厌其烦地介绍关河,是否本章的主人公与关河有关系?

    说得太对了!实际上,关河就曾经是特一旅旅部驻扎地。

    但是在无为县,抗战时期却出了一个著名人物,那就是戴安澜。

    戴安澜是无为县练溪乡旗杆戴村人,1904年出生,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戴安澜年少得志。1939年1月,便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

    12月,在桂南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率部与敌苦战一月,毙敌6000,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一战成名。当时报章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戴安澜将军率部于1942年3月2日,经云南边境进入缅甸境内,部队于3月10日在缅甸的同古(又名东瓜)集结完毕,受命死守。

    同古是阻止日军北侵的重镇。3月18日,日军向驻守同古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

    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之信念,于当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立下“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

    戴安澜立下军令状:“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000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毛泽东后来在凭吊戴安澜将军的一首五律中曾有诗句云:浴血东瓜守。

    蒋介石对此赞赏有加,称:“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作为同盟,美国政府亦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同古一战大捷之后,戴安澜奉命收复棠吉。经过一天激战,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举国欢欣鼓舞。

    然而,由于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中国军队后方进行围攻,戴安澜部队陷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

    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深山密林之中,条件异常艰苦,将士们无衣无食,每天只能以野草杂菜充饥。

    1942年5月18日,大雨滂沱,部队突遭日军重兵伏击,“猛烈弹雨中”,亲临督战的戴将军不幸左腰部被击中两弹,血流如注。

    部队士兵用担架抬着戴将军撤离,由于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8天后,部队进军至茅邦时,身负重伤的戴将军,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殉国,年仅38岁。

    据“在缅第二百师作战行动日志”记载,戴将军牺牲后,“即初殓护灵梓归国”。

    所谓“初殓”,王建贵告诉戴澄东,其父王玉成生前曾告知,师长殉国后,三军痛哭,但因条件有限,部队就地取材,砍下一棵攀枝花树,把树干中间掏空,做成一口简易棺材。

    戴将军牺牲两天后,遗体散发出异味,师部研究决定:实行秘密火化,带骨灰回国。

    “在云南省的腾冲县,由县长张问德领全县父老乡亲沿街而跪,迎接二百师的官兵。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国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挽词中赞戴将军道:

    黄浦之英,民族之雄。

    蒋介石的挽联是: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末成,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2年10月29日,美国政府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就在戴安澜率领远征军跨国抗日的时候,他的家乡无为县也遭日军蹂躏,也有一批像他那样的仁人志士在浴血战斗。

    1942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第5个年头。当时,全国人民奋起抗战,日本侵略者在各个战场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将到来。

    在这种情势下,日本侵略者便更加变本加厉地对中国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和血醒屠杀。

    而国民党则刚刚发动皖南事变,已经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

    当时中国的形势是抗战胜利的曙光已在眼前,同时也潜伏着发生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和可能。很多年轻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扛起枪踏上了革命道路的。

    当时的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桐东大队第三中队,驻扎在安徽省桐城县现为纵阳县境内,。

    其主要任务是在皖豫根据地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对付日伪的清剿和扫荡,牵制和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花桥村突围,是新四军在今天的蜀山镇关河的花桥村与日军所经历的一次突围战斗。

    这次遭遇战虽然时间已过去七十多年,但当时战争的情景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那是1942年6月中旬,中队长傅贵元率部奉命开赴无为县执行战斗任务。这天,部队从桐城出发,于午夜到达无为县境内的花桥村。

    夜幕中,这个小山村树丛郁郁,山峦益障,周围都是一片丘陵地带,村子里的乡亲听说是打鬼子的新四军部队路过,纷纷走出家门。

    乡亲们送茶送饭。不少小伙子都争先恐后地要跟部队去打鬼子。部队作了短暂的休息准备等天亮就整装出发。

    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部队正收抬行装,准备出发。

    突然一声清脆而短促的枪声从不远处传来,紧接着枪声炮声骤响。

    原来,部队来到花桥村的消息已被驻扎在泉塘、襄安一带的日军获悉,他们便连夜调集数百名日军和一部分伪军武装,急速包围了花桥村,企图围剿新四军。

    中队长傅贵元发现部队已被敌人包围,情况万分危急,他迅速召集中队干部骨干,组织布置突围任务。

    突击排主要任务是负责牵制和吸引敌人的火力,保护群众撤离,掩护部队突围,然后赶到毛公山与突围部队会合。

    天大亮后,敌人便开始了更疯狂的进攻,顿时,枪声炮声爆炸声响彻山村上空,密集的子弹象雨一般从战士们的头顶和耳边掠过。

    在突击排长的指挥下,我军也集中火力,凭据有利地形,开始向敌人还击,目的是要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让其他同志顺利冲出敌人包围圈。

    这一招果然很灵,敌人的所有火力一下子就集中在突击排方向,拚命扫射。

    新四军将士恨不能与敌人拚个你死我活,个个奋勇杀敌。

    但由于敌众我寡,我军武器装备又处于劣势,如果硬拚,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于是突击排采取避其锐气,击其弱点,运用游击战的战术与敌人周旋交锋,尽量减少伤亡。

    在群众的协助下,突击排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边打边撤,为保护部队主力的突围赚得了时间。

    傍晚,突击排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从崎岖的山路朝毛公山方向前进,并按预定计划与中队长傅贵元率领的突围部队会合。

    部队在毛公山稍事休整后,就继续朝无为县境开进,去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

    花桥村突围,是新四军巢无根据地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形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较大。

    因为这次战斗,特一旅在无为县及周边县域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抗日斗争活动。

    1942年年底,特一旅在旅长宋波,政委叶媚媚的率领下,来到了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