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73章 第三次长沙会战②
    日军精锐第3师团渡过汨罗江后已经于1941年12月29日向东移动,参加围歼国军第37军的战斗,可当晚却接到了“迅速由近路向长沙追击”的新命令。

    于是第3师团便重新部署,至31日,第3师团主力已南攻至长沙附近的梨市和东山,准备攻击长沙。

    鉴于上次会战中长沙失守而受蒋介石责备,薛岳决定派防御的第10军李玉堂部死守长沙。但是该部刚刚经历上次会战惨败,尚未恢复元气。

    可就在这样艰险的情况下,第10军还是投入了其军史上最辉煌的长沙保卫战。

    根据蒋介石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指示的防御要诀,薛岳命第10军下辖的3个师分别守外围阵地和核心工事。

    他对第10军的作战要求:“第一步确保长沙;第二步,待敌进至浏阳河北岸,向长沙攻击三天后,待命向东反击敌军。”

    薛岳还命令长沙警备司令部,宪兵第18团,三民主义青年团等单位协助第10军固守长沙。同时发动长沙军民加紧在城墙内外,交通要道,重要建筑物等处修筑工事,严阵以待。

    湘军第73军在岳麓山和湘江西岸布置阵地,与第10军内外呼应;尤其在岳麓山设置了重炮阵地,可直接轰炸市内目标,在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薛岳这一系列安排,大大提升了长沙守军的防御能力。

    军委会判定日军进攻长沙企图后,蒋介石于12月30日向第9战区指示长沙保卫战的作战方针:

    “战区在长沙附近决战时,为防敌以一部向长沙牵制,先以主力强迫我第二线兵团决战,然后围攻长沙。“

    ”我应以第二线兵力距离于战场较远地区,保持外线有利态势,以确保机动之自由,使敌先攻长沙,乘其攻击顿挫,同时集举各方全力,一举向敌围击,以主力地位把握决战为要。”

    这一正确的战略方针,奠定了第三次长沙大捷。

    第9战区遂下令各参战部队以长沙为目标,分别从南,东,北三个方向作“向心攻势”,指定了各部队须准时到达的第一次攻击线,即距长沙较远的四周地区。

    同时划定了各部队的第二次攻击线,即长沙附近地区,以期在日军围攻长沙时,不断缩小包围圈,集中优势兵力,从外线对敌实行反围攻。

    1942年1月1日凌晨,日军精锐第3师团从梨市和东山附近渡过浏阳河,在20余架飞机支援下向长沙东南的阿弥岭,林子冲,金盆岭等国军阵地发起攻击。惨烈的长沙保卫战打响啦!

    布置在外围阵地的预备第10师方先觉部与日军展开对攻战,“激战五小时,我阿弥岭,金盆岭阵地全被敌空炮摧毁,守军大半牺牲”。

    当天下午,在工事被敌炮火摧毁,官兵伤亡很重的情况下,预备第10师被迫放弃第一道防线,后退至半边山,左家塘,农林实验场一线,继续抗击。

    日军以飞机,大炮掩护,连夜轮番进攻。擅长夜战的日军精锐加藤大队(大队长加藤素一)曾一度攻陷邬家庄和军储库附近阵地,直逼长沙市区。

    预备第10师迅速组织反击,“即与敌肉搏战斗,并纵火烧毁民房,敌无一幸免”。

    国军又击退敌人,夺回两处阵地,“是役击毙大队长加藤素一少佐及小琢登大尉以下百余人,并俘获敌作战命令,阵中日记等机密文件甚多。”

    从加藤身上还搜出文件显示了日军弹药已严重不足,这更激励起国军官兵的斗志。

    1942年1月2日,中日两军仍在长沙东南郊的预备第10师阵地展开激战争夺。

    几乎所有据点都反复易手,阵地前沿尸横遍地。国军装备火力不及敌人,但岳麓山上的重炮猛轰日军,给予强有力的火力支援;战斗呈胶着状态。

    蒋介石为鼓舞守城将士士气,亲自给第10军长李玉堂及3个师长周庆祥,朱嶽,方先觉打电报,内称:

    “我第10军官兵,两日来坚守阵地,奋勇歼敌,致堪嘉慰。此次长沙会战之成败,全视第10军之能否长期固守长沙,以待友军围歼敌人,此种光荣重大任务,全国军民均瞩目于我第10军之能否完成,亦即我第10军全体官兵成功成仁之良机。敌人悬军深入,后方断绝,同时我主力正向敌四面围击,我第10军如能抱定与长沙共存亡之决心,必能摧敌强敌,获得无上光荣。”①

    次日,蒋介石又命令前线各军师长,应勇猛前进彻底歼灭敌人,如敌军由各部之作战境内安全逃窜者,即严惩该部各级主管及幕僚长。

    由于日军第3师团攻城遇阻,久攻不克。第11军决定加强攻坚力量,命令在栗梨的王牌第6师团“以主力进入第三师团的右翼,攻克长沙左侧和北侧。”

    该师团立即向长沙挺进,在3日拂晓从长沙东北侧开始攻击第10军第190师阵地;这时,长沙城的东侧成为最惨烈的战场。

    第10军官兵英勇拼杀,屡挫敌锋,并大量杀伤敌兵。第6师团虽以一部从北郊冲入城区,但很快遭到岳麓山重炮轰击,并被第10军反攻逐出城外。

    面对日军最强的两大王牌师团,第10军打出了“泰山军”的威名。

    日军主力强攻长沙城3天,仍被阻击城外,攻势已是强弩之末。日军原并无攻打长沙的计划,工兵“没有携带足够破坏城墙的炸药”,造成攻城异常困难。

    其各参战部队所带弹药也有限,连续苦战,消耗极大,有些士兵甚至只能靠肉搏作战。虽有飞机空投物资,但很快消耗殆尽;反而减弱了其空中轰炸威力。

    反观,国军第9战区不断加强长沙城内的防御力量,在3日命令第73军第77师渡过湘江进入长沙,归李玉堂将军指挥,成为第10军总预备队。

    此时,外围的国军各部基本到达了战区所规定的第一次攻击线。

    在长沙久攻不下,又有被反包围的不利情况下,日军开始考虑撤退。

    当时,第3师团伤亡已达700多人,更重要的是所携带弹药几乎耗尽;其司令部和后防部队也“不间断地遭受来自岳麓山的重炮轰击,对官兵的威胁极大”。

    阿南惟几在参谋人员反复劝说下,决定放弃攻占长沙的计划,于1942年1月3晚下达“反转”命令,限各部“自今停止扫荡长沙,于1月4日夜开始全线反转”。

    在长沙苦战的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中将曾以第一线部队已冲入城内,正在巷战为由,“希望把反转日期再延期一日”,遭到阿南惟几的拒绝。

    丰岛房太郎对死伤惨重而无战果极不甘心,他竟命令第3师团在4日晨向长沙发起最后的总攻。

    日军最后的疯狂,使得长沙城的战况空前惨烈;李玉堂将军在长沙守城部队在伤亡极重的情况下,将传令兵,杂务兵,担架兵,输送兵组成1个连的敢死队,向日军发起反击。

    “肉搏至再至三,阵地失而复得者五次”。国军第10军不仅顶住了日军疯狂进攻,还发起逆袭,斩获颇丰。

    第3师团,第6师团最后的疯狂,终遭失败。在蒙受巨大损失后,便在4日晚乘夜色脱离战场,分别向东山和犁市撤退。

    此时,外围国军各部正在向长沙开进中,准备对敌实行围歼。

    薛岳获知日军开始全线撤退,立即变更作战部署,命令各部从不同方向对敌展开围追堵截,要在湘水以南捞刀河以北地区全歼日军。

    其具体部署为: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将军指挥湘军第73军,粤军第4军,第26军为南方追击军,由南向北追击。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指挥川军第20军,滇军第58军为北方堵击军,堵击后撤敌军。

    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指挥湘军第37军,川军第78军为东方堵击军,由东而西截击。

    中央军第99军傅仲芳部为西方截击军,自西向东截击。

    “尔后随追击战况之推进,始终按追击,堵击,截击反包围歼灭战之要领围歼溃逃之敌军”。

    由于日军攻击长沙胶着时间过长,使得国军包围圈布置时间充裕。

    国军也一改尾追日军,收复失地的消极态度,不顾牺牲全线围歼日军。

    日军精锐第3师团刚离开长沙,就在金盆岭,林子冲一带遭到粤军第4军截击,苦战一天,才突围而逃,并改变原退却路线,与第6师团合流,抱成一团,集中突围。

    而第40师团主力由金井退往春华山,因遭到猛烈阻击而一度折回,其留守金井掩护主力之的一部(龟川部队)为国军第37军所围攻,待增援部队解救时,伤亡已近400余人,战斗兵员仅20人,几乎是全军覆没。

    1月8日,日军王牌第6师团向福临铺方向退却,途中被第73军等4个军反复围击,损失惨重,后经第3师团和空军的全力援救下,才得以突围。

    日军最强王牌第6师团竟被打的狼狈不堪。

    在国军不断阻击和追击之下,日军一直且战且退,处境相当危艰,后撤速度缓慢。

    经过10天苦战,各师团主力才陆续渡过汩罗江。

    在过江之时,由于听闻国军即将赶来,日军竟争先恐后,乱作一团,“多自相践踏,因此落水溺毙者甚众”②。

    历史再次重视第二次长沙会战,只不过追逃易位,日军的撤退从一开始就十分艰难,到最后竟发展成溃败;这也是侵华日军首次大溃败。

    1月14日,日军在汩罗江北集结完成,一齐向北撤退。国军仍继续以各种方式围击敌军,但因日军主力已相对集中,国军无力围歼。

    战至1月16日,日军基本上回到新墙河以北的阵地。第三次长沙会战终以日军完败而告终。

    日军第11军最初发动会战的目的是策应香港作战,结果不仅作战时间上比香港作战长,伤亡人数远超香港战役,对侵华日军士气无疑是重创。

    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美英盟军大溃败的情况下;长沙大捷是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英美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大大提高了中国战场的国际地位和其在盟军中的声誉,为争取外援起到了很大作用。此战被誉为中国抗战首次完整的胜利。

    战后国军发布战报:日军仅在战场上就遗尸56900多具,其中有大队长,联队长以上军官10人;被俘者139人,缴获步骑枪一千一百三十八支,轻机枪一百零二挺,重机枪十三挺,山炮十一门。

    被俘人数之最,为历次会战所罕见③。

    据何成濬日记中对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报记载:“(军事委员会)会报时,主席宣布关于湘北三次会战,第九战区薛司令长官之报告云,我军伤亡官兵二万九千余,倭寇死伤五万余,在场诸人均笑斥之,主席亦言其过于虚妄。各处作战报告,本多有不确实处,然向无如此之人之甚者。”④

    可见内部战报时,就已经严重注水;对外发布战报就更严重。

    实际上从中日双方战史看,国军肯定取得了整个会战的完全胜利;日军是彻底失败。

    当然薛岳和第9战区的战报也明显夸大,但不能就此否认薛岳的抗战功绩和第三次长沙大捷的历史地位。

    另外战时夸大战果,是历来各国都存在的问题;它本身有宣传提振军民士气和信心的成份,这无可厚非。

    从第三次长沙会战前,第9战区官兵高涨的士气,恰恰是战前“第二次长沙大捷”宣传的结果。

    另外日军公布伤亡六千多人,也存在缩水。拿平型关大捷来说,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日军公布的伤亡两百余人缩水,伤亡千余人较为接近事实。当然战时统计的偏差也是原因之一。

    日军战史中记载颇为中肯:1942年1月,第11军“冲进长沙一角,虽竭力进攻,但因重庆军顽强抵抗难以突破……遂决定返转”。

    “在返转作战中,遭到优势重庆军的侧击,并被切断退路,陷于苦战”。

    此战失利后,日军因伤亡惨重,“部分将士的必胜信念发生了动摇,需要年余始能恢复”。

    可以看出其损失之惨重;并大大打击了其军心,以致中国派遣军唯一野战兵团第11军,需近1年时间才能恢复。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此处引用之史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蒋介石致薛岳密电》时间注1942年1月2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注②此处引用之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长沙作战》第71页。

    注③此处引用之史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九战区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斗详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第三次长沙大捷却因为这份夸大的战报而饱受争议,更被扣上“神报”帽子。

    注④此处引用之史料来源何成濬1942年2月25日日记,《何成濬将军战时日记》上册,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