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205章 鄂南赣北抗日潮
    赣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它位于赣、鄂边境及赣北滨江滨湖地区,包括九江、瑞昌边界和彭泽、湖口边界一带。实际上是新四军第五师开辟的豫鄂湘赣抗日根据地中的一块。

    1941年新四军鄂东南分区派干部黄健等进入九江、瑞昌边界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斗争。

    同年冯坤吾、陈志益率新四军第五师一部进入上述地区活动。

    1942年上半年新四军鄂东南分区派敌后武工队——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一百余人进入九江、瑞昌边界,开辟了包括瑞(昌)码(头)公路以北、赤湖和阳新柯家塘、下洋等地在内的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扩大至五百余人。

    1944年12月武工队打击了窜扰赤湖的日寇。

    1945年4月打退了日寇一个大队的进攻。

    同年6月武工队袭击日寇汽艇,打死艇上所有日军,缴获汽艇及艇上全部物资。

    本章给大家介绍的是,抗战时期,在赣鄱大地上比较活跃的几支抗日游击队。

    1938年3月,中共赣北工委在九江张家山创建了赣北岷山抗日根据地。

    岷山,又称大岷山,位于九江、德安、瑞昌的交界处,山峦起伏,地势险要。

    南浔铁路和九江、德安、星子、瑞昌、武宁等各县公路纵横连贯其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江西的抗战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九江沦陷后,日寇进入赣北腹地。根据地的共产党组织——赣北工委全体同志向群众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鼓舞他们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赣北游击队是岷山抗日根据地主要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成长起来的。

    早在1930年下半年,这支队伍前往湖北省阳新县,成为后来红15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3月,中共赣北工委将赣北游击师剩下的队员编为赣北抗日游击队(也称赣北红军游击队),刘为泗出任队长。

    黄老门、马回岭沦陷后,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赣北游击队由原来的100余人迅速扩至400多人,刘为泗等人决定在张家山把赣北抗日游击队改编为赣北抗日游击大队。

    游击大队常在九江、德安、瑞昌等地公路和当地的山区地带,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杀。

    正当赣北人民在赣北工委的领导下,掀起抗日高潮的时候,在岷山、城门、新塘一带却出现了一些地痞、流氓、土匪。还有地主土劣卖国求荣,充当汉奸。

    赣北工委在群众的强烈要求和支持下,处决了易发兴等7个土匪,镇压了黄功灼等5个汉奸。

    此后,赣北抗日游击队先后取得蔡山垄大捷、智取沙河街、王家脑大捷等胜利,令日军闻风丧胆。

    赣北抗日游击队在赣北地区仅半年时间,对日作战数十次,共打死日军500余人,打伤数百人,活捉1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轻重机抢14挺,迫击炮2门,子弹数万发,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赣北抗日游击队对日作战声势日盛,威名远扬。岷山抗日健儿们转战赣北,爆破南浔铁路、破坏敌人交通和通信联络。

    在北至黄老门,南到德万家垄的源园百余里长的一段线路中,游击队挖毁和爆破铁轨,使敌人不得不经常停车抢修,从而阻滞了日寇在南浔铁路线上的兵力调遣。

    星子县沦陷后,原项家墙党支部负责人胡茂团结程世璋、张起钧、吕国良等爱国志士和当地乡民30余人,成立星子庐山独立游击大队,胡茂任大队长。

    独立大队先后在九江、星子、永修敌后作战,打击日伪军。

    这支抗日游击队对日作战英勇,军风军纪较好,深受乡民好评。

    他们经常白天参加生产,晚上集中军事活动,多次打击日军。

    1939年6月间,胡茂率所部10余人,驻扎在香山寺。凌晨日伪军80余人偷袭,将香山寺重重围住。胡茂发现日伪军头目从窗口向屋内张望,立即开枪射击,日伪军头目应声而倒。

    此时,胡茂等突然把门打开,首先击毙埋伏在松树林后面的机枪手,敌军一时惊慌失措,9名游击队员立即冲出重围。

    胡茂和他的游击队经常在深夜神出鬼没地袭击日军碉堡,出奇制胜地打击下乡扫荡的敌军,使日军闻风丧胆。

    日军对胡茂恨之入骨,于是,就在县城及乡村贴出告示:“谁人抓得胡茂,皇军重重地有赏!”

    5年间这支队伍从30人扩大至300余人。

    1941年4月,胡茂在项家墙不幸被日伪警察队击伤后被捕,为了免遭日寇的残杀,胡茂趁看守不备而跳楼自杀,为国殉难。

    这支部队后来被编入新四军第五师。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赣北游击队。

    1938年7月25日,九江沦陷,刘为泗和赣北工委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赣北工委率队从德安土山垄来到张家山,将赣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赣北抗日游击队。

    这样,这支拥有400多名战士并有重机枪2挺、轻机枪18挺、迫击炮4门的游击队,成为赣北地区一支坚强的人民抗日武装。

    为适应与日作战,刘为泗对游击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

    他每天都到各队督促,给战士们作示范动作,手把手地教战士们拼刺刀,摸岗哨,以适应近战夜战的需要。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这支游击队很快就变成军事技术过硬、勇猛善战的部队。

    1938年10月,日寇为巩固其在赣北的地位,进而侵占整个江西,调集了松浦一O六和伊东一O一师团,向德安、永修进攻,企图一举攫取整个赣北。

    赣北工委决定给日寇以迎头痛击。

    10月3日,刘为泗挑选了100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埋伏在九德公路日寇必经之地德安的蔡山垄。

    下午一时,一队日寇骑兵耀武扬威地沿公路奔来。待敌进入埋伏圈,刘为泗一声号令,队员们枪弹齐发,打得日寇人仰马翻,丢盔弃甲。

    刘为泗指挥游击队趁敌混乱之际发起了猛烈冲锋。他身先士卒,纵身跳出战壕,端着刺刀冲向敌群,和敌人展开了肉博战,并只身从高头大马上挑下2名敌人。

    这时有3名敌人发现刘为泗好像是一名指挥官,便从三面挥鞭催马向他冲来。刘为泗丢掉长枪,抽出双枪,击毙了2名。另一个此刻已冲到刘为泗的跟前,他就地一滚,回头一枪,击毙了敌人。

    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抗日游击队大获全胜,毙敌30余名,打伤数十名,缴获战马30余匹及大批子弹和军用品。

    蔡山垄大捷震动了整个赣北,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谎言,揭开了赣北人民对日作战的序幕。

    10月19日,刘为泗在群众的帮助下,袭击了九江县的余家河,打死日寇14名。

    24日,刘为泗把队员分成五人一组,埋伏在德安县夏家铺公路上,炸毁汽车5辆,毙敌32名。

    11月3日,刘为泗带领队员冲进九江县黄老门敌营房,在一片手榴弹的爆炸声中,毙敌24名。

    18日,刘为泗和50名队员化装成民工来到九江县沙河街为日寇修筑碉堡,全歼日寇40名。

    在与日作战中,赣北抗日游击队连战皆捷,所向披靡。

    1938年12月底,松浦师团由瑞德公路向岷山一带迂回,企图消灭这支人民武装。

    由于敌人装备精良,而且人数众多。如何利用有利条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是对抗日游击队的一个严峻考验。

    根据这一情况,刘为泗召开了班以上干部会议,让大家出谋献策。最后决定:采取疲劳战术拖住敌人,然后,乘敌疲惫,猛打猛攻。

    27日,刘为泗带领全体队员在九江县王家脑一带的山地里,摆成一个五里长的大包围圈,由于人少枪少,刘为泗叫队员们巧妙地用稻草扎成草人,树枝顶着草帽,洋铁筒里挂鞭炮,放在阵地上迷惑敌人。

    次日拂晓,陈鸿昶小分队且战且走。下午三时终于把敌人引上了王家脑。

    当敌人进入射程内,刘为泗一举手枪,霎时间,军号四起,喊杀连天,枪炮齐鸣,硝烟弥漫。

    敌人被压在山沟里,被打得晕头转向。待敌清醒后,慌忙组织兵力向我军阵地反扑,企图占领山头,但因我军居高临下,数次反扑都以重大伤亡而告失败。

    这时,天已黄昏,鬼子开始搭帐棚宿营,刘为泗一面传令大家抓紧时间休息,一面召开干部战地会。

    夜间,各小分队先后从各个方向偷袭敌人,这一夜搅得敌人几乎没有睡。

    天刚放明,各中、小队采取大包围中的小包围方式,拉紧包围圈向敌逼近,鬼子在包围圈内乱窜乱打。

    这样经过两天一夜的战斗,共歼敌300多名。这是游击队在抗战中最激烈、最漂亮一仗。

    1939年1月1日,日寇为巩固其占领区域,又分兵向九江县株岭和岷山地区进行围攻。游击队凭借优势地形,灵活的战术,给予猛烈的反击。

    日军被我游击队击退,被毙100余名,被缴步枪50余支、机枪2挺。

    同月21日早上,日寇又集结1000余人,大炮8门,飞机1架,陆空配合进犯岷山株岭阵地。

    当敌进入埋伏圈,游击队一炮轰毁日寇汽车,敌阵线顿时混乱,双方激战一天,至黄昏时,日寇狼狈败退。

    赣北抗日游击队作战声势日盛,威名远震。1939年1月22日《江西民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国民党中央社报道:“赣北我游击队活跃,株岭鏖战颇有斩获。”24日又报道:“敌人再犯岷山株岭,经我游击队英勇击退。

    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抗日英雄李汉卿。

    “他革命意志坚定,不怕牺牲,随同部队在大别山一带作战。由于作战英勇,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以及独立团长等职。”

    这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档案馆内的《烈士英名录》上对李汉卿的记载。

    李汉卿,1903年出生在湖北新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家靠种田度日。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农民运动。1928年当选中共黄冈县县委常委。1935年,李汉卿被国民党抓壮丁,此后受尽折磨痛苦,在几次私逃未能成功后,终于在1938年9月的一天夜里逃离虎口。

    随后,李汉卿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独立游击5大队(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21集团军),曾任排长、连长。1940年7月,参加彭思桥战斗。战后,奉命率部至蕲(春)广(济)开辟抗日根据地。9月任中共蕲广边县委委员、武装部部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即将全军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以李先念率领的豫鄂边区部队编为第5师。

    李汉卿历任新四军第5师独立1团2营营长、独立1团参谋长、独立4团团长、第4军分区挺进17团团长、赣北指挥部指挥长等职。

    第5师这支鄂豫边区人民的子弟兵,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与支持下,逐步成长为日益正规化的游击兵团,军事政治素质日益提高,不仅善于进行灵活的游击战,而且能进行较大规模的运动战。

    1941年9月,在反击日、伪军对蕲广边军政联合办事处驻地黄土岭“扫荡”的作战中,李汉卿率部队击毙日军指挥官以下数十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日军在“扫荡”大别山和进攻鄂西的同时,对豫鄂边区各地进行了“扫荡”。

    第5师主力一面出击敌伪,牵制敌人对大别山和鄂西的进攻,一面配合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粉碎日、伪军对边区的“扫荡”“清乡”,抗击国民党顽军一次又一次的“清剿”。

    在全面抗战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广泛开辟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第5师发展、壮大成坚持敌后抗战的坚强的人民武装力量,创建并巩固了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其中,李汉卿参与了开辟鄂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赣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并发挥重要作用。

    1944年11月,李汉卿率部攻打湖北省广济县杨家桥张家湾日、伪军据点时,在指挥作战中牺牲,时年4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