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25章 鄂南赣北抗日潮(续)
    (续昨)在鄂南、赣北抗日战争中,池湖水上交通站立下了赫赫战功。

    鄂南是侵华日军华中指挥部所在地武汉的南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1942年初,日军加快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节奏。

    为有力支援华中、华南战场,干扰日军后方,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指示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加紧创建鄂南抗日根据地,北与鄂东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东与皖东、赣北新四军第二师、第七师相呼应,南可声援长沙战场的中国军队,从而完成对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实现新四军“控制长江下游的战略意图”。

    鄂豫边区党委奉党中央之命,决定命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主力渡江南下,创立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

    大部队挺进江南,首先必须突破长江天堑,建立一条通向鄂南腹地的我军交通生命线迫在眉睫。

    为了保障部队安全渡江,中共鄂南中心县委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认为樊湖抗日根据地在华容、段店一带建立的泥矶、黄柏山、赵家矶秘密渡江点,可运送少数人员过江。

    但由于主力部队过江后要穿越日军控制的武黄公路和大片湖区水网,大部队运动难以展开,这些交通线不能保障渡江的需要。

    而城东约20里的池湖港,是一个天然的渡口,下有泥湖港,上有五丈港,船民较集中。

    且通往鄂南腹地沿途不是丘陵就是山区,有利于部队运动;江对岸的黄冈长圻寮也是极有利于部队隐蔽行动的渡口。

    于是,中心县委决定让部队在池湖港登陆,并指示中共鄂城县委负责筹建水上交通站。

    当年3月,中共鄂城县委书记陈大发来到池湖后,对沿江进行周密考察。

    池湖港上游约5里是五丈港,有20多户船民、20多条船;下游约3里是泥湖港,有70多户船民、70多条船。

    100余条船中,大的吨位约30吨,一般都在10吨左右。这些船只,大多停在池湖港。

    同时,他还发现这一带的船民为了抱成团、齐心对外,成立了汉留组织景阳山,会员有三四百人,其中一个名叫佘植富的年轻人,血气方刚,有正义感,在船民中很有威望,是负责建立交通站不可多得的人选。

    于是,陈大发多次找佘植富谈心,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宗旨,动员他参加革命,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贡献一份力量。

    佘植富受到很大的教育启发,特别是看到陈大发身患重病仍日夜操劳后深受感动,欣然接受了建立水上交通站的光荣任务。

    池湖水上交通站成立后,佘植富任站长。经佘植富牵线,陈大发与江对岸长圻寮渡口的万世春建立了联系,并动员他负责筹建长圻寮水上交通站。

    为了保持两站之间经常性的联系以及利于隐蔽,万世春也加入了汉留组织。

    就这样,贯通长江天堑,由佘、万两人为首的水上交通站迅速建成。

    由于斗争环境十分恶劣、艰险,交通站的活动必须秘密进行。为此,鄂(城)大(冶)工委专门购置一条新船,由站长佘植富和另一名交通员驾驶。

    鄂城沿江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日伪军屡遭打击。为了报复,白天,日伪军的舰艇在江中往返巡逻,长鸣汽笛,虚张声势,可一到晚上,却不敢嚣张,巡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交通站掌握了日伪军巡逻的活动规律后,便把渡江安排在晚上敌舰巡逻的间隙间进行。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交通站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为了确保安全,佘植富动员本族的佘春山担任情报交通员,同司徒庙交通员陈世法取得单线联系,主要掌握鄂城敌伪动态。

    部队和干部过江都要给船工一定的报酬,为了方便工作,佘植富动员船民秦中林当助手,专门负责登记征用船只和结算工作。

    为了加强对交通站的领导和安全保卫工作,鄂(城)大(冶)工委把池湖水上交通站划归杨岭武工队领导,队长是何福来,专门负责保护池湖渔民。

    交通站有渡江任务时,武工队队员就在五丈港至泥湖港沿线活动,监视敌情,保障部队渡江和交通站的安全。

    1942年7月30日夜,池湖水上交通站在长圻寮水上交通站的配合下,安全地将新四军五师参谋长刘少卿率领的特务团和十四旅政委张体学率领的四十二团二营共1500多人护送过江,保障了部队及时投入谈(家桥)傅(家山)刘(仁八)会战并取得重大胜利。

    交通站不仅负责护送部队渡江,还要负责过江人员的食宿,佘植富的家就成了党政干部的歇脚点。

    鄂城县委书记陈大发、鄂(城)大(冶)临时工委书记谭道如、鄂(城)大(冶)工委副书记江萍等人都在他家住过。

    1942年仲秋,十四旅四十一团一营教导员秦大俊率一连深入鄂南完成侦察任务后北返,风尘仆仆来到交通站时,佘植富急忙将部队带到沙塘汪家榨屋,安排伙食,让战士们在榨房里休息。

    夜晚,佘植富又亲自驾船把他们送往江北。在王家坊,佘植富见到了十四旅政委张体学,张体学对交通站的工作给予表扬,并再三强调池湖水上交通站的重要性,勉励他依靠党的领导,发动群众,团结船民,进一步做好交通站的工作。

    佘植富受到了很大鼓舞,表示一定不辜负首长的期望,努力完成任务。

    新四军主力部队数度渡江挺进江南,鄂城、黄石的日军遭到沉重打击,遂加强了对长江的封锁,增加了巡逻舰艇,并对主要渡口实行监控。

    池湖水上交通站便以相邻的五丈港、池湖港、燕矶港为主要渡军港口,同时为防备不测,佘植富在下游的三峡港发展船民袁顺才开辟了一条备用交通线。

    1943年春,国民党顽军出动大批军队,向鄂南抗日根据地压来,日伪军也加大了对沿江抗日根据地的清剿力度。

    新四军十四旅副旅长熊作芳率领的主力部队奉命火速撤回江北。当部队来到鄂(城)大(冶)抗日根据地时,日军军舰就停泊在池湖港口。

    部队渡江在急,从池湖渡江已不可能,佘植富二话没说,立即赶往三峡港备用交通站,找到了袁顺才。

    经了解,三峡港江面尚未发现异常情况。佘植富火速赶回部队驻地,建议部队立即从三峡港过江,。

    熊作芳采纳了他的意见。在船民的大力支持下,部队连夜安全地渡过长江。第二天,日军就加强了对三峡港一带江面的控制。

    1945年2月14日,南下支队副司令员郭鹏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一部和罗通率领的新四军五师四十一团共1600多人从池湖交通线渡江南下。

    这天正是农历除夕,大雪纷飞,池湖水上交通站动员五丈港、池湖港和泥湖港船民,出动了大小近百条船,连夜顶风冒雪抢渡,保障了部队安全、及时渡江。

    八路军三五九旅大多是北方人,不识水性,从延安出发前,就把长江作为南下途中的最大障碍,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跨越了长江天堑,全体指战员无不欢欣鼓舞,对池湖水上交通站给予了高度赞扬。

    自1942年5月建立至1945年9月日军投降,池湖水上交通站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机智勇敢地冒险抢渡,接送党政干部、新四军指战员数百趟、10万多人次,及时、安全、出色地完成了每次渡江任务,使长江天堑变通途,被鄂豫边区领导誉为“江南水上尖兵”。(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