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217章 南下第二梯队
    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为打通陆上交通线发动“一号作战”计划,导致河南、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的国民党军队大溃退,大片国土沦陷,这就是著名的“豫湘桂战役”。

    为加强华南地区抗日力量,八路军组建“南下支队”分批南下拟打通与东江纵队联系,开辟五岭抗日根据地。

    1944年10月,八路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成立,该支队由359旅主力编组而成,下辖四个大队,总兵力四千余人,司令员为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

    王震是湖南浏阳人,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参与了湘赣苏区的创建及反围剿,长征期间曾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震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359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参与创建了晋西北、雁北抗日根据地,后率部返回陕北历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延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曾于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4年10月,王震任八路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司令员,11月率部由延安南下,由于边打边走行进速度较为缓慢,1945年2月才到达鄂南。

    后开辟湘鄂赣边区抗日根据地,但其南下受阻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与东江纵队的会合计划失败,日本战败投降后北返。

    1945年5月为支援“南下第一支队”组建南下第二梯队,文年生任总指挥,政治委员张启龙。

    南下第二梯队分为两个支队,分别为八路军独立第二、第三游击支队,又称“南下第二支队”“南下第三支队”。

    南下第二支队由359旅余部组成,总兵力三千多人,司令员为刘转连,政治委员晏福生。

    南下第三支队由驻陕甘宁边区的警备第一旅抽调部队组成,司令员、政治委员由文年生、张启龙兼任。

    两个支队于1945年6月由延安南下,日本投降时到达河南新安地区,后奉命挺进东北。

    刘转连是湖南茶陵人,1930年加入工农红军,参加了湘赣苏区的反围剿及长征,八路军成立后历任第120师第359旅第717团团长、359旅第718团团长、第359旅参谋长、八路军独立第二游击支队司令员等职。

    文年生是湖南岳阳人,曾参加北伐军,1930年加入工农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及长征,到达陕北后曾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文年生历任第120师第359旅第718团团长兼政委、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八团团长、绥德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警备第一旅旅长、南下第三支队司令员等职。

    山西是南下支队第二梯队南下的第一站。南下支队从陕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再由山西南渡黄河进入河南。

    现在讲的是发生在山西的故事。

    山西平遥古城东北11里处靠近汾河岸边,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当地人传说,由于此地古时是黄金水路的交通要道,早在西汉时期,吕后出游中原,御驾到此,曾经停留休息,故村的名字叫游驾村。

    后来,世事沧桑,河流改道,洪水泛滥,经长年冲刷,将游驾村冲成东、西两截,后来东边的那个村便命名为东游驾,西边那个村叫西游驾。

    在东游驾村的村口,巍然屹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牌坊,正面写着“南下支队同蒲铁路一一东游驾之战遗址”。

    石碑背面写道:

    “抗日战争时期,东游驾村南,两孔铁路桥洞是红色交通线重要通道,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两次护送南下干部团,突破同蒲铁路封锁线,与日军发生激战。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亲自指挥作战。为掩护部队安全通过,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政委邹开胜、团长廖纲绍等二百名勇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为表彰先烈、铭记历史、激励后人,特立石谨志。”

    读着石碑文字,仿佛看到昔日激烈的战场,回到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看到我们的革命先辈在萋萋野草覆盖的尘烟岁月中,踏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进的英姿。

    更看到这几位八路军高级将领壮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战友们的悲风泪雨。

    思绪回到当年那个晚上,那场激烈的战斗,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摇曳灯火,战场上金戈铁马,刀光闪烁,腥风血雨.......

    在我国抗日战争已经到第八个年头的1945年,胜利的曙光已经呈现在中华大地上。

    此时,八路军总部高瞻远瞩,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在巩固和发展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上,一方面派遣一批干部增援东北人民抗战。

    另一方面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南下支队”挺进华南,深入敌后,宣传发动群众,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并以此为依托,继续向南发展,打开南北通路,形成南北呼应,上下联动,东西策应的架构,创建五岭抗日根据地。

    从而形成人民战争的钢铁长城一一摆开辽阔的抗日战场,到处都是埋葬日本侵略者的坟墓。

    根据上级的命令,任命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

    南下支队分第一、第二梯队南下。第一梯队为独立第一支队,4000余人,辖4个大队。另有中央派往鄂豫皖边区工作的干部900多人,编为两个干部大队一同南下。

    其中,第二梯队干部大队队长为程世才、副队长桂干生。

    南下支队第二梯队出发之前,在延安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自检阅,同时,还留下了一些历史性的镜头。

    临行之前,领导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大家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团结一致,不怕牺牲,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

    随即,朱德总司令手一挥发布命令:“出发——”

    一声令下,三军出动。步伐坚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令行禁止,雷厉风行。

    接着锣鼓敲起来,鞭炮响起来,场面非常隆重。这支队伍迎着和煦的暖风,踏着金色的阳光,踏上了万里南征之路。

    当时,第二梯队的计划是,从延安出发,经绥德东渡黄河,过同蒲铁路,再南渡黄河,入河南,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南下支队组建之后,由延安出发挥师东进,穿经延长、清涧、绥德等县,从宋家川渡口过黄河,到达山西境内的临县三交镇。

    在此稍作休整之后翻过吕梁山,来到距离平遥县40多里的西山上。

    根据指挥部的决定,在这里稍作准备,然后涉渡汾河,穿越同蒲线。

    平遥地处晋中盆地,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基本呈南北长方形状。

    它北与文水县毗邻,南和沁源县接壤,东南为武乡交界。汾河和南同蒲铁路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穿境而过。

    县内平原面积420平方公里,丘陵、山区多在县城以南约840平方公里,依次增高,当属太行山脉。

    平遥一带是日军占领区,也是我们八路军的游击区,一些城镇和铁路沿线都设有日军的据点,而我们的游击队也就叫敌后武工队,就活跃在据点周围的一些村庄里。

    这里的群众基础很好,他们对来到这里的八路军正规部队的干部们都特别的热情,不仅安排吃饭休息,同时,还给干部队带路。

    村长告诉部队领导,从这里东去并南下,必须跨越敌人可能封锁的二道障碍线,一是汾河二是同蒲线。

    汾河距离铁路最近之处有十五六里,渡河后,南边是平遥县城,北边是洪善车站,部队可以于这两点之间穿越铁路封锁线。

    为此,南下支队指挥部决定,为了节约时间同时避免与敌人发生纠缠,决定夜间行动,准备利用青纱帐,从同蒲铁路平遥东北的东游驾等地通过铁路。

    敌人在这一段铁路的防备力量较弱,我们的群众基础好,有利于部队通过。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部队正要出发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转眼之间,吕梁、大行两大山脉的洪水都向汾河灌来,导致河水猛涨。

    平时只没到膝盖的水位一下子比人还深,无法涉渡,只好隐藏待命等待河水退去。

    正在等待的过程中,送来情报称在平遥县城的日伪军近二千竟然向西山方向出动,而且动用了装甲车、迫击炮等轻重武装。

    领导人估计是敌人已经发现了这支部队的行踪,要来“围剿”。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指挥部决定不能再等了,必须连夜出动,甩掉敌人,争取部队在拂晓前通过同蒲线。

    当天晚上,部队冒着雨后的雾气,踏着泥泞的山路出发了,然而,由于河水较深,渡河时耽搁了时间,等到达铁路线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此时,铁路已经被敌人封锁了,只见铁路上停着一列货车,车厢里和铁轨上都设置了火力点。

    在火车头北侧几百米处还有敌人的一座碉堡,两处敌人居高临下,用交叉火力封锁了铁道的开阔地。

    此时,后面的追兵也已经来了,这支部队一时处于前堵后追的危险境地。我军只有采取正面冲过去的办法。

    为此,指挥部立即组织突击队,打开口子,掩护大部队冲过去。

    战斗打响之后,战士们以顽强的毅力疾速攻击前进,在四处隆隆的炮声中,硝烟和泥泞混浊成一片。

    尽管他们连续赶路,几天没有休息,体力严重超支一一衣服早已破烂,鞋子开裂用绳子捆绑,战友一个接一个扑倒在地,但部队前进的脚步丝毫没有停顿。

    经过顽强拼杀,大部分冲过了封锁线。

    然而,日军的铁甲车虽然只能在轨道上跑,但它可以转动方向,前后左右都能打,机关枪有效射程很远,敌人火力很猛。

    此时,正组织冲锋的团长廖纲绍不幸被被一颗子弹打中,倒在了铁轨上。

    还有尾追的敌人也已经过来,日军的小钢炮打的很猛,轰隆、轰隆,成排成串的炮弹接二连三地飞来,炮火削掉树冠上的柳树干枝。

    夜色褪去,山野已经染上一层金黄色的霞光。

    由于敌人过分强大,我军沿着铁路线向东游驾、西游驾约十里地的区间且战且退移动,沿途村庄墙皮被炸得粉碎,土地被炮火翻了一遍,我军伤亡很大。

    此时,我干部队副队长桂干生下定决心,破釜沉舟,血战到底,冲过铁路——是唯一的选择。

    他果断下达命令,狠狠打击敌人,于是,双方子弹似刮风一般扫来扫去,四处横飞。

    冲上铁路线的战士们不断地向鬼子的铁甲车甩手榴弹,浓密的硝烟吞没了前进的道路,炸得铁甲车里的鬼子无法探出头来反击。

    有的勇士举起炸药包对铁甲车进行爆破,可惜数次投掷没有成功。最后一声惊天动地的轰响,鬼子铁甲车里传出的惨叫在血色正午的空气中久久游荡。

    树木在燃烧,铁路在震荡。一位位敢死队员浴血奋战,受伤的,从血泊中爬起,继续砍杀。动不了的,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宁死不当俘虏。

    激烈的战斗打到了天黑,直打得各个村的树木东倒西歪,烟熏火燎,敌我双方的尸体横躺竖卧。

    队长程世才率领官兵们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然而,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五军分区原司令员桂干生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原政委(时任命为旅长)邹开胜壮烈牺牲。

    是役,南下三梯队牺牲干部100多人,这些人大部分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还有经过南泥湾大生产,大练兵的老战士,尤其为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牺牲了三位高级干部。

    他们都是战功卓著的骁将,却遗憾地牺牲在黎明前的道路上,他们牺牲的那一天是1945年7月8日,离抗日战争胜利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然而他们却再也看不到鬼子被赶出中国的这一天了,再也看不到为之奋斗的团队胜利的那一天。

    桂干生,原名桂本宏,河南罗山桂店村人,他17岁参加农民运动,在村里任赤卫队中队长,参加罗山红军游击队,担任连长。

    随后所部编入红军主力部队,由于他作战勇敢,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营政委、团政委,红军长征后晋升为师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他先后担任高级参谋、游击支队长、新九旅旅长兼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

    他坚决执行发动群众,冲破封锁,巩固根据地的方针,领导全分区军民,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成长为八路军的一名高级将领。

    邹开胜,湖北红安七里坪乡延邹家村人,他16岁参加红军,随部队进行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随后,跟随部队从鄂豫皖苏区转战到川陕革命根据地。

    踏上伟大的长征后,数次爬雪山、过草地,在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之际,又西渡黄河征战河西走廊,穿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历经艰辛到达星星峡。

    他时任团政治部主任,负责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两年后,任特务团政委、抗大整风队指导员(副旅级干部)、南下支队第二梯队五干队队长,准备赴华中新四军五师任旅政委。

    7月8日,在山西平遥同蒲路附近与日伪军战斗中牺牲,年仅29岁。

    廖纲绍,湖南炎陵(酃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先后任红六军团通讯科长、团参谋长、十七师参谋长,以及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一团(老一团)参谋长、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三旅七团副团长和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团长兼九干队队长,三五九旅副旅长(后因牺牲未到职)。

    在同蒲路作战中,他担任突击队长,在冲锋过程中,壮烈牺牲。

    干部队队长程世才在这次被敌人包围过程中,顺利率领部队冲出去脱险。

    程世才,湖北大悟县人。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加红军,一入伍就表现出卓越不同的战斗能力,他是个有勇气也足够有智慧的人。

    凭借着胆色和勇猛,程世才一路晋升,成为红军的一名军长,后来带着队伍参加了西征。

    抗战时任支队司令员、抗大分校校长、延安中央党校四部副主任。

    过同蒲路之后,他奉命前往东北,先后担任军区副司令员、纵队司令。

    为了纪念南下第二支队干部团的英雄事迹,深切缅怀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政委邹开胜、团长廖纲绍等一百多名干部团的烈士们,建国后当地修建了东游驾战斗烈士纪念碑,让后人永远铭记抗战英烈的丰功伟绩。

    综合前面的介绍,知道八路军南下有三个支队,除第一支队(第一梯队)最后返回延安,另两个支队(第二梯队)后来都去了哪儿呢?

    本章略作一介绍:

    1944年10月到1945年5月间,我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359旅等部相继组建了第18集团军游击支队,出兵河南、鄂豫边、湘赣边等地,开展对日游击战争。这期间先后共有三支游击支队。

    第1游击支队又称“南下第一支队”,是以359旅主力部队为基础成立的,下辖7个大队,约4千余人,1944年11月由延安出发奔赴鄂豫边,第二年3月与新四军第5师会师,后转战于湘鄂赣粤边。

    第1游击支队的司令员是王震。

    政委是王首道。

    第2游击支队又称“南下第二支队”,由八路军第359旅余下部队组成,1945年6月从延安出发南下。

    支队司令员是刘转连。政委是晏福生。

    第3游击支队又称为“南下第3支队”,是由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组成,1945年6月从晋西北太岳挺进河南的。

    支队司令员是文年生。政委为张启龙。

    王震的第一支队,1945年8月从湘鄂赣粤北返,于10月又与新四军第5师会师于大别山西南的礼山,后编入中原军区,参加了中原突围、吕梁战役、汾孝战役等。

    1947年春,他率部从晋绥回师陕北,成为西北野战军的一部分。

    刘转连的第二支队,刚进入河南新安境内,就接到命令转赴东北,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59旅,后编为独立第一旅。

    文年生的第三支队,抗战胜利后也奔赴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热辽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