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是你们逼我做皇帝的 > 第五十四章 志同道合
    松江府,华亭县。

    不得不承认,蒙人入主中原百十年,横行暴虐,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水利方面还是用了心思的,开凿运河,试行海运,甚至最后的灭亡的导火索都来自于新修运河导致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而陶宅镇,就是从元朝开始发达起来的,元朝修建的南北大运河舍弃了河南,直接从南直隶北上山东,这导致苏杭松地区的商业因为密集的航道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但可惜最近几年,太湖大水,吴淞河道堵塞,导致苏州、嘉兴、松江一代水患不止,难民遍地。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一位青衫文士站在码头的船上放眼望去,叹道:“吴淞不通,难以恢复。”

    此人正是赴任松江同知的杨士奇,在百般苦思之后,他下定决心搭上李允熥这条可能很快就沉没,但也有可能一飞冲天的船。

    来到松江之后的第一个印象让杨士奇心中颇有些兴奋,陛下择松江为基,真是慧眼如炬!

    杨士奇在心里琢磨,陛下选择了松江,但如今的松江知府周继瑜、华亭知县叶福,这两人应该是刘璟选出来的。

    陛下欲有所为,不论朝中,至少要有一支绝对信任的兵力,而松江府,有资格提供这一切。

    太湖周边的苏州、嘉兴一代已经经历将近两年的水患,哀嚎的难民几乎处处可见,相对来说,松江府稍微好一点点,但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吴淞河,松江地方能以顺理成章的借口组织人力疏通吴淞河,杨士奇转头向北看去,松江府北边是通州、淮安府,再往北就是山东。

    几年大战下来,从山东南逃的难民数不胜数,这都是可能的兵源。

    自负身有奇才,困居翰林多年,如今已四十余岁,更不是科举出身,杨士奇也是在无奈之下选择了这条路,这条可能翻也可能直入云霄的船。

    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要全力以赴。

    杨士奇小心翼翼踩着踏板下了船头,冲着来迎接的官吏招手,“去府衙。”

    迎来送往的礼节,这时候并不合适,如今是拼命积蓄,以待奋发的时候。

    但杨士奇在松江府衙并没有见到知府周继瑜。

    此时此刻,金山卫所中,周继瑜正兴奋的和华亭知县叶福、金山卫指挥使高维、指挥同知侯鹏景讨论刚刚出炉的这支火枪。

    “发射依旧繁琐,但已经简化的多了。”高维爱不释手的摸着这支火枪,“没想到孟光兄能寻到如此巧匠!”

    侯鹏景笑着说:“此为其一,其二还是在于火药。”

    “不错。”高维连连点头,“小炮前日已然试射,图纸中是以弹丸,但试射是填以碎石,威力不凡,只是射程不远。”

    “此等事均由两位主持。”周继瑜一手握着高维,一手握着侯鹏景,“整顿地方,周某、叔畴为之,清扫倭寇,皆盼……”

    “自一力承当。”高维肃然回道。

    侯鹏景深吸了口气,“若前次金川门有此利器,未必不能力挽狂澜。”

    “如今朝中局势,晦暗难明。”叶福轻声道:“欲扫除奸逆,必有精兵为后盾。”

    周继瑜叹道:“先帝不知去向,今上困于宫中,不得自主……只望孟光不负青田之名,匡扶社稷,以正朝纲。”

    刘璟的父亲刘基名扬天下,世人称为刘青田,在民间是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传奇人物。

    侯景鹏迟疑了下,低声问:“听闻新任同知今日赴任,此人……”

    如今的松江府有着太多的隐秘,决不能让个外人探得虚实……虽然在场的四个人并不知道自己背后站的到底是谁。

    “杨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安府人氏,翰林院编纂。”叶福久在京中,如数家珍的说:“此人得吏部张公推荐,先帝授其编纂,兼吴王府副审理。”

    “吴王府?”高维一愣,“如此说来,乃是今上潜邸旧臣?”

    周继瑜摇摇头,“孟光已然来信,他当年和今上极为相熟,知晓内情,杨士奇只是充位罢了,在今上潜邸时期并无来往。”

    “那……”

    高维和侯鹏景都看向了周继瑜,如何与新任同知杨士奇相处?

    其实周继瑜已经接到了刘璟的密信,但仍然心中疑虑难安,这等秘事,让一个外人贸贸然掺和进来,会不会出问题?

    周继瑜琢磨了会儿,笑着说:“叔畴,咱俩去见见这位杨士奇吧。”

    叶福微微点头,心中却在琢磨着,无论如何,杨士奇是能与今上挂的上钩的,而孟光兄当年和潜邸时期的今上交情莫逆……这一切只是巧合吗?

    但还没等他们启程,突然有下人送来递帖。

    周继瑜翻开看了眼,不禁脸色微变,转手递给了叶福。

    “杨士奇的帖子……”叶福也大为惊诧,“邀你我登门……他乃吉安府人氏,难道在松江府有旁支?”

    周继瑜哼了声,“即使有旁支,也不会在金山卫。”

    帖子中邀请赴宴的地址就在金山卫。

    叶福也看过刘璟写给周继瑜的那封信,想了想展颜笑道:“孟光兄信中提及,杨士奇欲有所为……孟光兄不会贸然提及。”

    周继瑜抬步往外走,嘴角也露出一丝笑意,“若没记错,孟光与吏部张公乃是忘年交。”

    “只盼乃志同道合者。”

    那处宅子距离并不远,一刻钟后,周继瑜、叶福看到了正在宅门处等候的杨士奇,一身青衫,身姿挺拔,一缕长须,不提其他,卖相那是杠杠的。

    “士奇兄。”叶福先行了一礼,他久在京中,江西吉安府在朝中官员甚多,时常文会,杨士奇文采非凡,名望并不算低。

    “继瑜兄,叔畴。”杨士奇回了一礼,半侧身延手道:“请。”

    当周继瑜、叶福走入正堂,都不禁脚步一顿,一位鸡皮鹤发的老妇搂着一个幼童正望过来。

    “半个月前,家母迁居金山卫。”杨士奇轻声道:“此番赴任,拙妻吾子随之而来,正可享天伦之乐。”

    文人说话总是云里雾里,但周继瑜、叶福很快就明白了,杨士奇将一家人都送到了金山卫,这证明了他知晓很多内情,也证明了他要登上这条船,更是一份保证。

    长者在上,两人躬身问好,心中都不禁微有冷意,用一家老小作保,杨士奇此人,决然而狠……说一句心性凉薄不算过。

    一阵寒暄后,三人在侧屋书房坐定,杨士奇笑道:“虽然相邀赴宴,实则初初落脚,无炊具,无烟火……”

    周继瑜大笑,让下人去采买了些熟食,就在书房摆开。

    既然登上了这条船,而周继瑜、叶福都是刘璟挑中的,杨士奇不打算绕圈子,但有一点是需要确定的,即使他心中已经有七八成的把握。

    “杨某此来,所为者,无非扫奸邪,正朝纲。”杨士奇先说了句场面话,才继续道:“孟光与陛下曾为密友,但今上登基后斥责孟光……”

    周继瑜叹道:“此事周某亦有所闻,今上也是无奈……”

    “当年吴王殿下肆意,金陵城中呼之荒唐,如今看来却……”叶福也叹道:“李景隆、方孝儒、黄子澄均遭吴王殴骂。”

    “时局如此,吴王欲远遁江湖,不料关键时刻因孟光兄密告谷王附燕逆而被束足。”周继瑜摇摇头道:“更不料燕逆横死,吴王殿下被拥上大位……孟光实是无妄之灾。”

    叶福眯着眼盯着杨士奇,突然笑道:“倒是听说前些日子,陛下严词训斥魏国公、赵王、燕王?”

    “正是如此,陛下放言,自古得国之正,未出本朝之右者。”杨士奇面色一正,朗声道:“朝中掣肘,燕王、赵王、魏国公互相撕扯,使得大军难以西行,陛下于文渊阁大发雷霆,群臣不敢发一言。”

    周继瑜点头赞道:“毕竟是太祖嫡孙。”

    叶福补充道:“亦不坠懿文太子之名。”

    杨士奇现在很确定了,周继瑜、叶福对李允熥有着好感,但并不知道内情……那接下来的谈话,自己需要留些神。

    不过,既然确定了,杨士奇不准备再绕圈子,径直道:“赴任松江之前,在下与孟光一席长叹。”

    “择松江为基,无非在三。”

    “其一,欲扫奸邪,正朝纲,必有精兵为后盾。”杨士奇不顾对面两人有些讶然的神色,竖起食指,“赵王掌数万精锐燕军,而官军大都在魏国公手中,前者为敌,后者亦不可不提防。”

    周继瑜狐疑的盯着杨士奇,微微侧头看了眼叶福,这一点他们之前讨论过,如果魏国公靠得住,刘璟没有必要在松江府另起炉灶。

    叶福点头道:“魏国公如今有权臣之像,国舅开国公虽掌五军都督府的左军都督,但只充位而已,并无实权。”

    杨士奇心中一凛,周继瑜那边听不出什么,但叶福已经三番两次提及李允熥了……此人心思敏捷的很。

    “松江府虽遭水患,难民成群,但正可挑拣青壮,以兵法勒之以治河。”杨士奇继续说:“正巧防备海上倭寇,金山卫地处沿海,可招揽青壮成军。”

    周继瑜和叶福对视了眼,前者延手道:“士奇尽可叙之。”

    杨士奇竖起中指,“其二,松江府地处偏僻,虽与嘉兴、苏州接壤,但少引人瞩目,偏偏近江靠海,地处要道。”

    “他日事发,渡江可入通州江北,海船可去宁波、舟山,更重要的是,入江逆流而上可抵金陵。”

    叶福笑道:“其三呢?”

    杨士奇放声大笑,“哈哈哈,其三自然是因为群贤毕至!”

    “当日,燕逆入京,继瑜兄急奔金陵,力守金川门,刚烈无双,在下曾闻,金山卫指挥使高维、指挥同知侯鹏景均随继瑜兄身侧。”

    “叶叔畴建文二年进士出身,授刑部给事中,城破之日,遣人报其母,‘不得为孝子矣。’”

    回想当日,叶福不禁垂泪,“孟氏所欲有甚于生,吾人心事不当尔邪?”

    杨士奇起身,郑重其事行了一礼,“在下手无缚鸡之力,当日畏缩,为毕生之辱,此赴松江,望随诸君,不惜此身。”

    周继瑜动容起身,扶起杨士奇,叹道:“生死大事,不可他论,今日士奇此来,他日生死与共。”

    叶福也起身回了一礼,“果如前言,此志同道合者。”

    再次落座,正恰杨妻端上菜肴酒水,三人举杯同饮,眼神交换间,都有畅快之意。